青岛市市南区:数字化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学习空间

  本报讯(记者 军文 通讯员 姜作新)5月2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联合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小学利用自动录播教室与电子书包教学系统,跨越地域与时间限制,连线青岛市郊区的胶州洋河小学,两校学生在同一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交流。刘延东副总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对这种通过远程教学促进教育均衡的互动式教学给予高度评价。
  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局长赵辉告诉记者,“十二五”之初,市南区按照我省提出的“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立项国家级课题“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建立智慧化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新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力地助推了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
    优化环境,开发资源,率先实现虚拟架构云课堂
  该区通过区域构建功能齐全的区域数字化学习环境,光纤千兆提速,无线网络覆盖校园,建设自动录播教室、机器人活动教室、3D打印创新活动室、数字探究实验室,开展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研究,使全区数字化教学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在市南区的校园里,记者看到,“数字化原住民”享受着学校为他们营造的丰富精彩的“E生活”,数字海洋科普馆带给学生们生动真切的“E体验”,班级公用平板电脑成了学生们学习的“E朋友”。微信圈里,家长们可以随时和学校老师进行“E沟通”。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让教学变成了随时随地的“E互动”……这是市南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潮的生动剪影。市南区采用“自建+外购”的方式,启动“市南E课”资源建设项目,以资源分布均衡有效支撑区域教育发展均衡,完成20000余个精品视频资源录制,并广泛应用于常态教学。目前,“市南E课”全面上线,点击率达20多万人次,该区学生不出家门就能够通过网络跟随区域名师随时随地随需自主学习。这一举措成为区域教育普惠民生的一大亮点。
    问题导学,技术支撑,“数字化原住民”体验E生活
  青岛市市南区实施“科研引领、教研落地、师训支持、信息保障”四位一体区域推进模式,以科学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问题导学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新教法、新模式、新策略。数字化学科探究实验室使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凭借传感技术的直观演示和准确的数据分析,观察到很多用肉眼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形成鲜明的感官认识与理性认识;创客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拥有3D打印、虚拟体感、工程设计、科学实验等多项功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借助物联技术,激发学生用想象力和好奇心主动探究世界。数字化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未来的市南区将着力营建一个‘人人易学,处处宜学,时时E学’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赵辉表示,“我们将积极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新课堂,让‘E学在市南’成为全区教师、学生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