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引发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发布日期:2015-05-2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616次
本报记者 宋洪昌
“课堂给了我们自由。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我们可以快乐随性地表达自我。”……这是青岛市铜川路小学的学生对课堂的印象与评价。
学生们之所以这么喜欢他们的课堂,是因为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改变了课堂的形态。该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引发了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搭建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首先基于理想的数字化平台。
学校积极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走“云+端+网+N应用”的技术路线。一是建设“云平台”,以学校门户网站为依托,集成各个应用系统,如数字化学习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实现所有用户每人一个身份,一站式无障碍访问各个应用系统,同时链接N个学习网站,方便每一位师生。在云资源的建设方面,坚持多管齐下的原则,既积极进行自我开发,也借用外部资源,然后进行整合。二是建设能够充分满足需要的终端,配备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配备PAD,人手一机。加大公共网络教室的配备力度,为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创造优良环境。同时,还为学生配备了点阵笔、表决器,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装配了2个电子绘画教室,学生可以在这里直接用电子画板绘画。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不一样的学习空间
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学生们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空间。课堂拆除了“围墙”,学习再也不是从走进教室的一刻开始,也不再是从走出教室的一刻结束。正如一名学生所说:“走到哪儿,我们就学到哪儿。”
学校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和服务。用校长郭振虎的话说,就是实现了几个对接——校内与校外相对接,课内与课外相对接,教学与活动相对接,理念与应用相对接。基于云架构的教学,充分体现云环境下资源的易得性、可选性,教和学方式的呈现灵活性、多样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在数字化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空间被充分地“放大”了。学校建设了“数字步道”——巧妙利用校园角落、走廊、楼道等小块公共区域,在每一处精心设计相关的主题课程,与无线网络、展示屏共同组成“学习无处不在,体验触手可及”的学习环境。每个步道都有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空间。譬如,“奇妙屋”是学生下棋的地方,“童爱绘”是学生满足自己绘画欲望的地方,“八度空间”是学生玩乐器的地方。每一个步道都配备数字化设备,学生可观看步道主题的微视频进行学习,也可自行录制学习体验的微视频,然后上传交流。实际上,每一个步道的内容都是一个课程资源包。学生上传后的结果记录成为自己的积分。利用这些积分,学生可以消费,譬如按照自己的兴趣,购买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同时,步道采用物联网技术,记录学生在主题课程区的活动轨迹,形成数据。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学生的兴趣取向,从而为其个性化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
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没有书本,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课一开始,教师不是直接讲授知识,而是抛出微视频和相关任务让学生学习并完成。其间,教师解疑答惑、归纳总结……杨静老师利用电子书包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一样的“智慧课堂”。
杨静执教的是二年级的平板电脑课《奇妙的脚本》。本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践和探索Scratchjr程序设计教学的一次尝试,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在课前将上课用到的微视频和制作素材放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中,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体会理解动画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角色、舞台、脚本等元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课件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讨论,最终达到理解编程以及利用编程软件自由创作动画的目的。整堂课,学生学习非常积极,课堂气氛热烈。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师生、生生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于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而是充当学生建构知识的工具。
“老师给我一支神奇的画笔,我要画很多很多美丽的画,我要画出心中的向往……”学生提到的这支神奇的笔,就是学校给学生配备的数位板。它又名手绘板,通常由一块板子和一支压感笔组成。“以前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只能在纸上画。一开始,老师一般首先给学生讲解,然后学生画,最后涂色。涂色环节花费的时间最多,要一点一点地往上涂抹。现在不然了,只要用笔一点,一秒钟就完成了。过去一节课学生可能就画一幅画,现在可以在一节课上天马行空地表达。”一位教师说。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动手画画的时间长了,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上,学生进行写字练习。练习结束,学生用点阵笔一点,全班的练习成果就可以展示在师生面前。
数字化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的形态和内容呈现方式,还实现了“一对一”课堂教学,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有了师生之间的互联和互动,教师可以轻松方便地即时掌握全班每一名学生的学情;共性问题和个性差异在教师面前一目了然,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课堂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也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