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一中:“家文化”助推学生多元发展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裴井纯
    “今天我们社团要排练一部乐器合奏曲,准备参加市艺术节。你们的兴趣小组最近在搞什么活动呀?”“我们正在练习书法基本功,咱们学校的‘磨砺杯’书画大赛就要举办了。”每到周三下午,龙口一中的师生就会以另一种方式,在一个特殊的课堂上相遇。7000多名师生走出固定的教室,脸上洋溢着笑容,奔赴各自的社团活动场所,进行一场与梦想的约会。这样的课堂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增进了师生的情感,诠释了“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立足传统
用“家文化”引领教风学风
  龙口一中一直坚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总体设计,突出传统文化、校史文化和科技文化主题,让学校120年的校史印记镌刻在现代化学校的建设上,形成切合本校实际的、历史与时代气息并重的文化特色。
  “龙口一中就像一个大家庭。2012年8月,原龙口二中、三中、六中正式并入一中建制。合并后的龙口一中没有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校长焦强林感慨地说,“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家文化’的建设思想,目的就是通过‘家、爱、和’的精神凝聚人心,形成团结奋进、荣辱与共的教风与学风,更好地践行‘崇实、尚德、致知、笃行’的校训。”
  在“家文化”的影响下,龙口一中逐渐形成了以“学高、身正、乐业、爱生”为核心的教师文化,以“博学、多思、勤奋、进取”为核心的学生文化,以“家校联动、共凝教育合力”为核心的家长文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华百年名校”、“全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百佳示范校”、“全国德育实验先进学校”等称号。
因材施教
构建学生多元发展平台
  “高中生也能拍微电影啦!”随着启动球上的红布被揭开,一部反映高中生紧张校园生活的微电影《匆匆,那些年》在龙口一中开机。
  “教育现代化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微电影的拍摄凝聚了全校师生的共同期待,是我们龙口一中构建学生多元发展平台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学校特色办学向更高水平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副校长王可文告诉记者。
  龙口一中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平台。在这里,记者看到“致力于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尽可能提供适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周三下午的多元发展课,除文化学习兴趣小组外,由团委、艺体办、课程开发中心等部门组织的近20个艺体社团同时开展活动。
  为了搭建更广阔的育人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课程开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国际部,创办了国际班,为有志于出国学习、拥有留学梦想的学生搭建了实现梦想的桥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龙口一中国际部成为山东省教育厅留学中心国际教育基地,先后与澳、英、加等国的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美国盐湖城西部中学缔结为姊妹学校,为师生交流发展打造了良好平台。同时,学校还举办春季高考班,加强与南山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为适应技术应用型发展的学生铺设发展通道。
一岗双责
全员育人凝聚教育合力
  在龙口一中,每位教师除了上好专业课,还承担着另一份责任,就是育人导师。导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充分尊重师生的前提下,学校要求班主任根据本班情况合理确定每组人数,学科教师担任15名左右学生的导师。”副校长曹钧介绍说,“学校制定了育人管理档案制度、家访联系制度、谈心汇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全员育人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细化,制定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学校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导师与每名学生每周互动至少1次,每学期家访至少两次,对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单亲家庭以及特殊困难家庭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家访,一个月小组活动一次。导师平时多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协调,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受到教师的关怀、教育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