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重点专业成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名片”

本报通讯员 柳俊林 顾广源 刘宝越
  在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全力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的过程中,学校数控技术应用、化学工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等5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在这5个重点专业中,校企合作制度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师资队伍的壮大等等,都展示了该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成果。而随着各项创建工作的开展,各个重点专业如一颗颗明珠一般熠熠生辉,成为学校对内对外创新发展的“名片”。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将“实训”进行到底
  走进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加工实训中心,记者感受到了震撼:在这个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里,180余台(套)普车、龙门刨、数控机床、数控铣床等设备一应俱全。在这个省内同类院校中最先进的实训中心里,还有国内较先进的精密加工机械——门式五轴高速精磨加工设备。
  有了良好的硬件设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该专业实行训练课题成绩抽测制度,同时建立技能大赛常规性制度,制定技能大赛训练计划,组织选拔优秀学生成立技能竞赛班,对学生进行常规性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各类比赛。目前,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项目化”、“一体化”教学课程均占70%以上,实训开出率在95%以上。
化工专业:
让学生“动”起来
  2014年是个收获的年份。对该校轻工化工系2013级应用化学班学生王辉、周文亮等人来说,在“山东省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中拿到的二等奖是最好的褒奖。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省内外技能大赛上屡获佳绩,“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项目化”教学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能力实训,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一体化。因此,“项目化”教学主要以专业课为主。更重要的是,每个“项目”下发的实训任务都是该校从各企业、公司中特别选取出来的。
  在示范校建设期间,该专业共向企业输送了269名具有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的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就业稳定,企业满意度在90%以上。有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骨干和领导,如庞璐昌已经被提升为金正大集团的分厂副厂长,李林已经被提升为圣亚精细化工公司的总经理助理。
机电专业:
建立“入校=就业”新模式
  该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日立电梯公司、永大电梯公司、鑫达电梯公司等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把企业近2至5年的发展规划、用工计划和学校的招生计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统筹考虑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学生对口就业这三个问题,做到了“三位一体”。此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招生难、企业招工难、学生对口就业难”问题。
  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该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将原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个一体化”。
会计电算化专业:
教师终身学习成为常态
  “以前,系里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自从我们开展国家示范校建设活动以后,师资力量培训成为校内的重要推动项目。近两年,通过培训,教师的实力不断得到提升,进步非常明显。”该校商务管理系党支部书记胡顺平说。他们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成立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规划专业改革和发展,选拔了多名教师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培养了21位“双师型”教师。经过两年的建设,教师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具备了熟练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育人水平明显提高了。
计算机应用专业:
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强化
  对临沂桃源科技广场、临沂美承电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来说,临沂市高级技工学校信息工程系主任黄国良等教师,是他们特地聘来的“专业高手”。这些教师主要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且研发监控网络搭建。
  近年来,通过示范校建设,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构建了“学工融合、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以智力支持经济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