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果”满园

本报特约记者 赵桂霞
  2014年是潍坊广文中学科技创新成果的收获之年。首次结缘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即在当年2月于上海举行的第35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中国区决赛暨第27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获得两个全国大奖;6月,七巧板社团参加了第四届省“七巧科技”系列活动,7人参加就有6人获奖;7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2014年亚太区K’BOT国际大赛,获公开赛冠军、季军和常规赛冠军、亚军及三个最佳单项奖,其中创新作品“钻石大厦”获得公开赛冠军,“新能源时代”获得最佳外形奖;11月,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评活动中,全省16个项目获得公益技术类金奖,广文中学就占了两项。
  面对满满的科技创新成果,我们不由得追问: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广文学子?是什么让广文学子拥有了如此丰富的创造能力?
“先胜而后求战”
明晰育人目标是关键
  2006年7月建校伊始,广文中学就确立了“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特质明显”的育人目标。那么,广文学生的“特质”是什么?学校凭借什么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所学校的学生特质,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生长于历史,丰富于时代,光大于未来。追寻广文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广文中学就注重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培育:1883年初创建广文时学校就把“传播科学”作为使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条件简陋的广文中学就为学生们建成了资源丰富的实验室,设计了大量的创新实践活动;举办文美女子中学时,为了让女生有教学实践的机会,举办了模范小学(后改为培基小学),作为文美女子中学学生的实践基地。在广文中学办学的各个时期,都能寻觅到与企业合作、把工厂作为学生实践基地的行为。
  广文中学有实践、创新的传统,而今天的广文必然要行走在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大道上,坚守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把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新时代学生的培养目标。而放眼未来,不难发现,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恰是拥有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精神的一代新人。
  走过历史,驻足现代,放眼未来,广文必须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一代,“科学精神”作为独特的培养目标之一被确立下来。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
建设科技创新类课程是根本
  实现育人目标的载体是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广文逐步构建起“实践与探究系列特色课程”、各种科学创新类“社团课程”、以分享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节课程”和人人参与的“主题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每个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广阔舞台。
  “实践与探究系列特色课程”科目丰富多彩,动物们的微观世界、生活中的趣味故事、趣味实验探究、阳光地带、趣味化学、趣味物理、有趣的生物实验、奇妙的趣味数学、生物种植园等,共有65门供学生选择。每周二下午的特色课程时间,学生选课走班。“实践与探究系列特色课程”是必修的,但科目是可以选择的,满足了每个学生的探究兴趣,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科技创新类“社团课程”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宗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譬如,OM社团是创意与团队力量发展的乐土,学生们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创意,每个人都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K’BOT社团则是运用K’NEX创意构建系统,将科学知识、合作创新以及构建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此外,像建模社团、航模社团、电脑绘画社团、七巧科技、动漫等20多个科技创新类社团,都是充满无尽探索和无限创意的社团。
  广文学子一学年要过七个节日,10月的科技节是每学年的第一个节日,为学生展示创新成果和无限创意搭建了平台。从2008年开始,广文举办了七届科技节,主题为:“科技·创新·未来”、“低碳·和谐”、“科学在我身边,环保与我同行”、“圆梦中国,畅想未来”、“科学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梦想”等。不一样的主题,一样的精彩。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形式多种多样。人人参与的科技节是学生的必修课程,需要获得一定的学分,但参加什么项目是可选择的,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兴趣。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文中学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设立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专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可以围绕主题,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相同兴趣的学生自主组建研究小组。
  从2009年春天至今,连续六年,初一学生远赴安丘青云山开展“植物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每次,由上千名师生、家长组成的浩荡队伍,遍布在青云山的每个植物园区。学生需要回答课题问题,采集植物标本,领取过关标志牌;老师现场指导,家长担任“史官”。活动开展得紧张有序、生动活泼,学生们情绪高涨,研究成果丰硕。
“风雨过后是彩虹”
参赛让师生经风雨见世面
  2013年底,学校接到在上海举行OM大赛的通知时,OM社团刚组建不到半年。教师对OM比赛的规则不甚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升。去还是不去?学校没有犹豫,去!组建学生OM社团不是为了名次,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参赛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就这样,组建不足半年的社团在老师的带领下赶赴上海。
  老师说:“首次参赛,我们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脚步轻松,信心十足。”学生说:“在火车上,我们还在修改剧本,练习即兴题的翻牌。”家长说:“下火车的空隙,夏老师还不忘与学生交流呢。”领队说:“我们拿了两个全国大奖,是学校多元科技创新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感到,这次参赛更像是一次集体学习。”参赛师生记录了所有团队创意项目的可取之处,拍摄了很多视频进行研究,参观了“创客”梦工场。带着这些收获,他们开始了新的OM探索旅程。
  只要有比赛,学校都积极报名参加。这样的平台搭建起来后,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便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