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催开学生智慧之花

本报记者 孙松波 通讯员 张彬 路梅英
  每年假期,肥城市龙山中学校园里都非常热闹。今年寒假,学校的特色功能室、机器人工作室、网络活动教室、探究实验室等依然对外开放。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科普进课堂 放飞创新的翅膀
  课堂教学是实施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凭借肥城市“教育改革年”活动的东风,龙山中学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找到了实施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发了《生活中的物理》、《科技创新》、《机器人》、《航模》等校本教材,开设科技创新课、实验探究课、综合实践课,把科普教育引入课堂,抓好科普教育的学科渗透,探索出“活动、课程、课堂三位一体”的科普教育模式,既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问题,又持续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
  在学校机器人设计大赛中,有3个女孩子格外引人关注。作为“女性发明家”,她们的发明充满了家居的温情,但在设计的科学性上却丝毫不逊色于男同学。她们设计的机器人取名为“家庭头号助手”,具有拖地、搬运、放音乐等多项功能。在比赛中,她们的机器人运转流畅,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龙山中学开辟了校园“科技之光”园地,专设科学名人、地理奇趣、自然奇观、身边的科学等栏目。他们加大科普投入,筹资建成了泰安市第一座校内科技馆,建设了机器人工作室、网络活动教室、探究实验室、模型制作展示室、陶艺工作室、科技活动室等。针对科技教育实施“六开放”制度,学生不但参与正常的科技活动,节假日还可以到校自由活动。
强化师资培养 成就学生梦想
  龙山中学在注意挖掘培养有特长的科技辅导员的同时,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最早开设机器人兴趣课程的时候,面对一大堆器材,辅导老师发了愁。机器人包括循迹、声控、六足、碰撞、取物等多个门类,组建过程同时配有电脑程序,必要的时候需要修改、重新编译,专业化程度较高。为了开好这门课,学校专门选拔了一批年轻教师,通过请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近日,初二(2)班学生张凯设计出一款循迹机器人。这款机器人通过电脑编程,利用光感传感器,实现了机器人只沿黑色线路运行的设想。这款机器人的研制成功,得益于师生的辛勤付出。“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组建机器人的要领,我们先是自己研究,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完全掌握了以后再辅导学生。”王传哲老师介绍说。正是辅导老师倾尽全力的付出和努力,学生才对机器人有了科学的认识,掌握了正确运用电脑程序的方法,从而实现了让机器人按照自己的设想活动。学校还实施“家长义教”工程,邀请有科技特长的家长担任科技辅导教师,形成了兼职为主、校内外结合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
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内涵
  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龙山中学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名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
  每学年学校都要举办一次校园科技节。科技节期间,学校开展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论坛、科技制作、科研成果评比、科普板报及科普影视展播等系列活动。“我发明的这个机器人叫‘不死小强’,它可以增强汽车座驾的安全性能,碰撞后可使汽车向相反方向运行……”这是去年科技节期间,在龙山中学学术报告厅里,初二(14)班的张灵聪同学正专注地介绍自己的发明。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校园内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
  去年暑假,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科技夏令营,开设航模、机器人制作调试、科技小制作、科技创新发明、无线电测向等多个辅导班,组织学生到校外科普基地,如林场、污水处理厂、气象站、博物馆等地参观,加大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力度。
  从2009年至今,学校有30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活动中获奖,涵盖了科技创新、航模、无线电测向、信息学奥赛、网页制作等。仅前年,就有39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8人获国家级奖项,62人获省级奖项,560余人获泰安市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