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进学校 教育进万家

本报记者 孙世杰 赵德宝
  从2002年开始,高密市启动亲子共成长工程,开发家庭教育课程,把教育服务延伸到家庭,让家长参与办学,赢得了家长的掌声。
请家长进学校
  去年,文慧学校组织了一次“回归自然、感受快乐”实践活动,把课堂搬到了潍河岸边的树林中。300多名师生现场调查树林的土壤、水分、空气,寻找当地特产物种,开展小课题探究,兴致盎然地上了一堂野外课。这样“冒险”的行动,由于事先征求了每位家长的意见,并推选部分家长陪同,得到了家长们的赞同。很多家长建议,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走出去接地气。
  “家长了解学校,才会更好地支持学校工作。”文慧学校校长邵长宏说,“学校活动一定要请家长参与设计体验。有了家长支持,各项工作才会顺水行舟。”
  在高密,所有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评价。像第一实验小学设立了每周开放日,对家长反映的意见设立问题台账,请家长委员会监督改进落实。文昌中学定期举行家长协商会,对食堂服务、宿舍管理、校服订制等进行协商听证,家长代表挂牌督办。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组织家长志愿队,护卫孩子上下学,还请家长担任辅导员,把面点加工、剪纸、根雕等传统民间艺术引进课堂。
  打开学校的大门后,家长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成为推动学校办学的重要力量。
父母重新进课堂
  几年前,高密市教育局开展了一次针对家长的社会调查,发现“80后”家长群体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堪忧。
  为此,高密市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开发出多层次的家长课程,聘请专家、特级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优秀家长担任辅导员,每年两期对家长开展培训。
  文昌中学创立了“三节课”教学模式。“三节课”指家教基础课、家教专题课、家教咨询课。学校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重点进行调整,引导家长摸清孩子的成长规律,适时跟进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同频共振,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
  东关小学采取问题征集的办法,把家长提出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整合为菜单化家长课程,分别以开设讲座、体验分享、互动交流的方式开展培训,调动起了家长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高密市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培训。30多位家庭教育专家应邀深入各学校,举办公益性讲座70多场,吸引了5万多名家长参与,场场爆满,很多家长听后依然意犹未尽。
  顺应家长的需求,高密市教育局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咨询中心,配设4名专职人员,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全市先后集中讲课400多节,组织家长论坛80多场,开展预约服务、咨询服务、委托服务1300多次,把家庭教育延伸到社会,传递到了每个家庭。
亲子拉手共成长
  10月中旬,育才中学举行了一次别样的家长会。学校不但一改集中开会的形式,还增添了亲情对话、亲子书信交流、成长展示等活动,让家长耳目一新。
  “小型的个性化家长会安排灵活,家长和孩子同堂上课,一起进餐,跟老师充分交流,让家长能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孩子的成长。”副校长杜正勇对记者说。
  在感恩父母活动中,很多孩子第一次给家长捶背、拥抱家长,家长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学生刘玉梅的妈妈感受很深。
  像这样的亲子共成长活动,高密的很多学校形成了特色做法。
  第一实验小学向家长推荐好书,倡导建立家庭书柜,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展图书漂流、开展亲子共读好书、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活动,激发家长孩子读书兴趣,带出一大批书香家庭。
  特殊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难点。高密市针对单亲家庭儿童、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8类特殊学生专门建立了成长档案,安排生活教师、心理教师结对帮教。同时,发动家长成立了爱心爸爸团队、爱心妈妈团队,开展爱心接力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长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亲子共成长工程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咨询中心职能,拓展教育公共服务,让孩子受益,让家长满意。”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