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牡丹区:三点一亿元换来一点八万个城区优质学位

  本报讯(记者 邹爱武)为缓解城区学生入学压力,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菏泽市牡丹区自2006年起实施城区中小学建设工程,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和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
  牡丹区对城区教育资源重新进行规划布局,制定建设规划分年度实施,采取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完成北苑小学、牡丹小学、南关小学、二十一中、二十二中等29个城区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总建筑面积19.7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8万个,累计投入3.1亿元。
  牡丹区实验小学的改扩建,是牡丹区城区学校建设的新标杆。学校地处菏泽市区繁华地段,周边居民多,生源丰富。改造前校园占地面积只有20亩,班额大和缺少活动场地一直是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牡丹区近两年时间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区实验小学改扩建工程,把校园南扩至城区主要街道中华路,并对校园重新规划布局,占地面积扩大到47.6亩,拆掉了旧教学楼,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科技馆等,建设了高标准的运动场。“目前我们的班额由改造前的80余人降到了50人,新建成的漂亮的操场也让全校师生实现了在自己的运动场开运动会的梦想。”校长王振中高兴地说。
  牡丹区实验中学由市、区两级共同投资建设,于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拥有先进的体育场馆、多功能报告厅和理化生实验室,有效解决了城区西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在加快学校建设扩量增容的同时,牡丹区还改革义务学校招生办法,实现“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同时,实行“托管式”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大学区制。自2007年起,基础比较好的二十一中和二十二中分别就近托管城区几所薄弱学校,在城区形成了东(二十二中及东城分校)、西(区实验中学)、南(二十一中及南校区)、北(北城中学)“四足鼎立”共同发展的格局。托管之后,强、弱校之间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完全融为一体,让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破解了“择校”难题,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