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中播撒善的种子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胡杰
  “善待父母,包括不跟父母顶撞,不乱花父母的钱,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欺负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是滕州市姜屯中学《学生善行标准》中的内容。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到怎样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善行标准都有具体的要求。
  友善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近年来,该校提出“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善行教育”,让善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让学生慢慢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写中加深对“善”的理解
  姜屯中学每年组织一次“善言善语”征集活动,促进学生对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让善的道德理念内化于心。
  “善言善语”征集活动分为“读、写、议、学、奖”五个阶段。“读”就是学生阅读有关善行的文章,加深对善的理解与感悟;“写”就是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出“善言善语”;“议”即通过“善文化大集”等形式,开展多层次的评议推荐,将优秀的“善言善语”推荐至学校参评;“学”是组织学生学习优秀的“善言善语”,进一步理解感悟什么是善行;“奖”就是进行表彰奖励,学校对获奖的学生颁发证书,同时将特别优秀的“善言善语”制作成展牌,配上学生的照片,悬挂在教室外面的走廊墙壁上。
  “‘善’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实种下,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善’是人们心中的一盏灯,她会使人在迷途中找到方向。”……校园里,像这样的出自学生之手的“善言善语”随处可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
为善日记让学生体会为善的快乐
  “今天的风特别大。我和弟弟在去地里给浇地的妈妈送饭时,看到不远处一条被吹断的电线垂到地上。我立刻想到,万一有电是多危险的事情啊!于是,我让弟弟离远远地看着不要让人靠近,然后跑到电工爷爷家叫他来断电。爷爷直夸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这是九年级学生董慧写的为善日记。
  学校引导学生将自己日常所做的符合善行要求的事记录成为善日记,从中感悟什么样的行为符合善的道德要求,并且体会做善事之后内心收获的满足与快乐。
  学校每月举行一次为善日记评比。在获奖的学生中,曹力是很突出的一位。谈到为善日记,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日记中所记的都是我做的事。其实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我总是先想想善行标准是怎么说的,然后再去做。”善行标准已成为姜屯中学学生人人都要认真对照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具体可行的细节要求,只要努力去做,就能够做到。
  做善事,记录自己的为善经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只要用心,只要有为善的愿望,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值得去做。七年级(7)班学生董晓彤在她的为善日记中写道:“冬日里打扫卫生,无意间发现水龙头还开着,便把水龙头关上了……”
善学课程让学生走进另一种课堂
  姜屯中学专门开发了具有善文化特色的活动课程和仪式课程。活动课程中的“演讲”课程包括“演”和“讲”两部分。学校“乐善剧社”以学生自编自演为主,先后展演了《滕文公与孟子》、《妈妈》、《我错了》等剧目。通过舞台这个小小的空间,学生们演绎着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而通过表演或者观看,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道德体验。
  “百善孝为先。”为提高学生对孝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孝的时代内涵,懂得关爱父母,学校开发了“二十四孝的古今辨析”课程,由班主任从《二十四孝》中选取故事,举行主题班会,围绕如何孝敬展开讨论。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特殊的班会课。课上,我们观看了关于孝敬父母的视频,并就当今时代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八年级(6)班学生徐欣茹在课后反思中写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不需要再做‘行佣供母’之类的事情,只要能够专心学习,多做善事,不给父母添麻烦,就是对父母的报答。”
善行志愿者传播善的正能量
  姜屯中学有一支善行志愿者队伍。他们学习善文化、践行善文化、弘扬善文化,已成为扮靓校园、影响社会的有生力量。
  每到活动日,志愿者都要开展各类活动。他们在校内设立宣传站,讲雷锋的故事,说英雄的事迹;改善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更多的志愿者走进村庄社区,讲“四德”故事,讲善行义举,到大街上清理小广告,改善社会环境,争当善文化传播使者,为社会文明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每年重阳节,善行志愿者都自发组织起来,到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整理床铺,同老人谈心,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