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走出赞赏的误区

王玲 任海英
赞赏的目的和根基
  赞赏如同孩子成长中的阳光,孩子会按照父母所赞赏的方向成长。如果家长不断赞赏孩子积极、勤奋、整洁,孩子的正向行为方式就会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内化为品格。赞赏的目的是使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赞赏的根基在于对生命的独一无二性保持敬重。赞赏会使孩子感觉到自我价值,因此赞赏必须建立在接纳的基础上。在赞赏孩子以前,家长要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赞赏动机是什么?”
家长陷入了哪些误区
  在如何赞赏孩子方面,有些家长陷入了四个误区:
  一、忽略型赞赏。当孩子取得极大的进步时,家长轻描淡写地说:“知道了!你不要太高兴。”说完,又继续做自己的工作。这说明,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反应。由于孩子不能获得成就感,因而会逐渐地失去学习动力。
  二、依赖型赞赏。与上面那位家长的做法相反的是,这位家长兴高采烈地说:“你真棒!我带你去吃大餐。”说完,开心地带孩子到西餐厅大吃一顿。家长的这种回应方式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孩子会认为,自己只要取得一点进步就会得到父母的奖励。有的家长还会给孩子一笔奖金。他们没有意识到,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把努力的目标定在物质奖励上。
  三、操纵型赞赏。有些家长经常用这种方式夸奖孩子:“你是最努力、最棒的孩子,妈妈最喜欢你!”“爸爸知道你最讲卫生了。乖,快把房间收拾一下。”这样的赞赏往往是父母操纵孩子的一种表现。父母赞赏孩子,目的是要操纵他。时间长了,孩子就会知道,赞赏并不是一件好事,后面还有事情等着他做。
  四、压力型赞赏。有的家长爱对孩子说:“我只喜欢满分。我希望你下一次再考个满分。”这种说法会给孩子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会想:“妈妈喜欢满分。如果我的成绩不理想,她一定会不开心。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不能承受失败。
家长应怎样赞赏孩子
  首先,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开心地拿着A级的考卷回家时,父母要用同样开心的情绪回应孩子。“你的成绩达到了A级,爸妈好开心!”这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表达出欢快的心情。
  其次,进行描述性赞美,概括出孩子的品格。“你的成绩达到了A级,爸妈很开心。不过,我们更看重你的品格。老师前天来家访时还夸你学习努力、热心助人呢!”这时,孩子就不会仅仅盯着这一次的成绩,而会想到自己为取得这个成绩而付出的努力。
  最后,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孩子勤奋。这是因为,聪明是天生的,而不是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勤奋是后天出现的,是一个人的优点,也是不断前进的原动力,因而值得父母夸奖。
  (作者单位:临邑县孟寺镇耿刘学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