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教师”到“听学生”
发布日期:2014-10-1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714次
昌邑市外国语学校 刘敬华
听一节课到底听什么?很多教师都有这个疑惑。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听一节课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节课的课堂结构安排,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板书设计及作用,教学媒体的运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
从以上我们听课时需要关注的内容不难发现,教师是主体。换句话说,我们听课就是全力以赴地“听教师”。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认为,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也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主体。这样,把“听教师”及时转换成“听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听课时怎样“听学生”呢?
“听”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听课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学生听课时的坐姿,读书、书写时的姿势,回答问题的逻辑性,讨论问题时的合作态度。细节决定成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听”学生的参与度。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大小。听课时,我们要“听”的几个方面是: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愉快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学生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说明他的学习已经进入一个深层次的状态。另外,我们还要看学生是否积极、自信,看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话语权。只有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听”学生的创造性。一堂高质量的课一定会产生创造的火花。“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师要重点看学生有没有质疑问难、发现问题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在课堂上能够异想天开。做到了这些,说明教师巧妙地创设了情境,提供了适当的诱因,学生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同时,教师还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是强还是弱。所谓自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测、交流、反思,逐步体会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能力。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这种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把“听教师”转换成“听学生”,才能真正走进课堂深处,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把握一堂课的内涵,发现它的优缺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借鉴经验。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