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找茬”的教育者
发布日期:2014-10-1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717次
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王维审
小文推开半扇门,露出半个脸,向办公室里看了看。在确认只有我自己在办公室里以后,他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
“老师,我问你个事儿。”小文的声音不大,但透着一股低沉的愤怒。
“什么事?你说吧!我也许能帮你一把。”我放下手中的笔,拿了一把椅子放在身边,让小文坐下。
“你别告诉别人。”说完,小文往我面前凑了凑。看样子,这件事对他来说很重要。
“我们的班主任老是‘找茬’。”“找茬”在方言中就是挑事、故意找麻烦的意思。学生这样说老师,应该是感到自己被老师冤枉了。
“你说说,让我看看老师是怎么‘找茬’的。”我给他倒了一杯水,递到他的手中。
“这个星期,我因为值日的事已经被班主任‘熊’过三回了。上一周是我们组值日。星期一,班主任去检查卫生。他看到卫生工具没有摆放好,就把我这个组长狠狠地‘熊’了一顿。星期三和星期五,我又被他‘熊’了,原因还是卫生工具没有摆好。”小文喝了一口水,比较平静地讲完了上面的话。
“这很正常呀!你的工作没有做好,老师批评你是帮助你改正错误。你怎么能说是老师‘找茬’呢?”我有点想笑。现在的学生总是逃避自己的错误,连这么正常的批评都看成“找茬”。
“你听明白了没有?一周三次被‘熊’,原因都是一个!”小文有点着急了,声音一下子高起来。
“同样的错误,你犯了三次,就应该受到老师的批评。我觉得老师做得挺对。”我在心里暗想:他屡教不改,还好意思到我这里诉苦。
“哎呀!你还是没有听明白。周一、周三、周五,我是没有做好;但是周二和周四,我是认真做的,所有的工具摆放得可整齐了。周一那次真是我的失误,我没做好,受批评是应该的。所以周二那次,我就认真去做了。但是,班主任只是看了看,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周三,我故意没做好,就挨批了。周四,我又认真做了,但他还是没有表扬我。周五,我又试了一下,果然又挨批了。你说,这不是‘找茬’是干什么?我做得不好,他批评我;我做好了,他就装做没看见。这就是‘找茬’。他一定是看着我不顺眼!”小文涨红了脸,情绪十分激动,双手乱挥。
我竟然一时无语。
是呀,教师的潜意识里往往有这样一种观念:学生的身上一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毛病,而教育的最大责任就是要不断地发现这些毛病,并通过告诫、指责甚至惩罚来纠正这些毛病。在这种“纠错”教育的理念下,我们的目光过多地关注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而很少会认可、表扬、鼓励学生的正确行为。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老师在“找茬”,从而把教师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样,教育就失去了其美好愿景。
其实,教育无非就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二是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就这一点来说,东方与西方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西方的教育侧重前者,东方的教育侧重后者。我认为,教师既要通过积极的鼓励告诉学生应该做哪些事情,又要以理智的批评告诉学生不该做哪些事情。两者兼而有之,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不是“找茬”的教育。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