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根而兴的课程
发布日期:2014-10-1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815次
本报记者 蔡盛 通讯员 郎需彬
地处临朐县东北山区的山旺镇 桲林小学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荆疙瘩”的野生植物带进校园、搬上课堂,实现了“雕尺寸根茎,刻精彩人生”的育人目标。
课程伴根而生
桲林小学校长刘玉太立足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实际,将师生熟悉热爱的“根雕研究”作为校本课程构建的突破点。
学校结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按照分层递进的原则,分初步感知、初步整理、整体探究、欣赏艺术四个层次确定各年级的研究目标:三年级了解根雕历史,初步感知根雕艺术;四年级掌握根雕的采集和初步整理;五年级熟悉根雕的加工和制作;六年级能够进行根雕的精细加工和鉴赏。
学校探索打造“一体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整个活动的设计、开展、展示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主题。活动过程分解为制定方案、实践探究、总结展示三个阶段,确保活动分段实施、梯次推进。同时,在课时上对综合课实行联排,确保组织学生社会调查、野外根茎挖掘、选取、量材构思、制作、命名等活动,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破解了单课时造成的活动乱散难题。
学校还用师生研究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像等资料,编写了《根艺源》校本教材。
育人随根而兴
随着根雕育人研究的推进,一条加快知识向能力转化,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通道在 桲林小学逐渐畅通。
在评判“荆疙瘩”材质的时候,学校引入物理概念密度引导学生找到科学依据。此外,学校将活动触角延伸到根基教育、根系标本的制作等领域。学生们动脑设计、动手制作、动口推介、动笔写作,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根雕世界里得到了印证。无论是根材选择上的寻奇觅美,还是雕刻前的立意、制作中的一刀一锉乃至鉴赏时的所思所想,都会让学生有独特的体验。
该校坚守生态的底线,教育学生掘枯根而不挖生根。该校还辟建“根艺室”,收藏师生的根雕精品,让师生课余在根艺的世界里吮吸自然的伟力。
文化因根而浓
桲林小学将雕刻、制作、赏析一系列的典型活动体验与源远流长的雕刻文化相结合,提炼学校的核心文化——“一根一茎藏世界,精雕细琢刻人生”,为学生的明天奠基。
步入校园,别致的学校标牌、校园导图、班级铭牌和校园内的盆景组形无不“根形根语”。诸如“雕尺寸根茎,刻精致人生”墙壁文化;一月一刊,介绍根雕知识、推介活动开展的校报《根雕拾记》;依托县内雕塑专家、庄户艺人和师生代表组建的根雕艺术研究会,更是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成为该校亮丽的文化名片。
学校依托核心文化,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旗帜鲜明地提出“精致教育”的愿景,大力开展根雕艺术研究,让“精巧校园、精心课堂、精美少年、精英教师、精细管理”承载师生发展梦想,记录师生成长历程。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