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培训之路该怎样走
发布日期:2014-10-0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918次
本报记者 廉德忠
随着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各类培训班、进修班、提高班乃至各种规格的论坛不断涌现,各学校参与热情之高、参加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然而,哪些形式和途径对支持和支撑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实用和有效?当前各种类型的培训、论坛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亟需深入研究。
“三大”与“一小”的反差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当前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培训从培训主体上看,有各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组织或委托高等院校进行的培训,也有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非官方培训。从培训项目和内容上看,有的是专题培训,有的是通识培训,有的是提高培训,有的是任职培训,培训人员涵盖学校各类人员和群体。从经费渠道上看,有的是由政府拨款支持,有的则需要学校和教师自掏腰包。从培训效果来看,有相当多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当前许多培训项目存在目标大、题目大、花销大的“三大”现象,然而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帮助却比较小,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与培训效果都不“匹配”。因而,这“三大”与“一小”的反差导致培训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理想。
学校和教师何以对当前的培训不满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培训机构与培训对象的“链接”错位是最大的障碍。
一是培训目标与培训需求链接错位。有专家指出,所有的培训都应该建立在有需求的前提下,如果没有需求,便是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平阴县教科室研究员薄召水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当前很多培训项目往往是预先设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在设计上存在过宽、过大的问题,而针对“需求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内容的调查研究不够,形成了“两张皮”现象。
二是培训目标与培训对象链接错位。记者了解到,当前有些培训不能针对培训对象设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要么理念和内容太过超前,目标过于宽泛、空洞,让受训者云里雾里找不到北,更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消化吸收进而应用;要么理念和内容滞后,甚至不培训还好,一培训反而让不少教师感到莫衷一是。有的校长和教师还反映,参加不同内容和层次的培训,经常遇到培训内容“撞车”的问题。这样的培训实际上也是一种浪费,它浪费的是教师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教师们对这样的培训不感兴趣,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是培训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培训机构邀请的专家学者或者名师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是徒有“专家”虚名,让教师们听得索然无味,感到没有什么收获。当然,这与一些培训机构只重视培训经济效益而轻视培训质量有关系,甚至有的培训机构与培训专家达成了一种利益合作默契,一些真正有水平并且能够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培训内容的专家学者或者名师,反而始终进入不了这些培训机构的邀请名单。
四是培训效果与后期评估链接错位。记者了解到,当前校长和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一般一周左右要花费1000多元,甚至更多。至于是否“训”有所值,培训机构和学校、教师都心知肚明。有的县区或者学校组织教师到北京或者上海的高校进行培训,培训费用相当可观。但是,这类培训中,有多少培训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急需的?县区或者学校组织这样的培训,又有多少“搭车”的东西在里面?有的教师告诉记者,很多培训单位在培训结束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对培训内容和效果的反馈和监测,但是一旦离开培训现场,这种反馈和监测就没有了下文,很少有人对培训效果进行后期跟踪和评估。这种现象在国培、省培甚至地方性培训中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校本培训最“接地气”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应该怎样走?换句话说,教师怎样在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平阴县教科室主任李洪涛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解释为专业思想的实时提升、专业知识的实时更新、教育教学能力的实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实时调控和自我品性的实时磨砺五个方面。他同时认为,围绕课堂、教材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创新,对教师专业发展更为重要。有专家指出,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离开了学校、课堂和学生这些必要资源,都会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对于校本培训的形式,有专家建议,学校的“请进来”培训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和教师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本校教师能看、能学、能研究,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兴奋点和创新点;而“走出去”培训则要建立共享机制,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实现“一人做菜大家聚餐”。
据记者了解,平阴县实验小学近年来积极探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新途径、新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该校在校本研究中,一是坚持实施“课例式备课”,对教师团队专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二是开展“案例引领”式校本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评课活动,以鲜活的课堂教学个例为载体,通过交流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然后合作设计突破方案,带着方案回到教学实践中,逐步让教师们领悟到教育教学的真谛,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另外,学校还通过“青蓝工程”、“教学沙龙”、“异课同构”、“异科教研”等形式,丰富和完善校本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这种校本培训因为是利用身边资源进行的,所以被教师称作“最亲切、最经济、最实用、最有效、最接地气”的培训。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