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夯实教育均衡发展之基

  本报讯(记者 李强 通讯员 张文博)日前,投资近亿元的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南校区正式启用。这是继投资3.5亿元建成般阳中学新校后,淄博市淄川区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发展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举措。近年来,淄川区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统筹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为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淄川区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在着力抓好重点学校建设的基础上,累计投资近3亿元,实施377个校舍改造项目;投资3500万元,用于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投资5000余万元,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对16处农村学校操场进行塑胶改造,对33处农村中小学旱厕进行水冲式改建。全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为实现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淄川区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区上下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全区义务教育呈现出快速、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省义务教育均衡督导团对淄川区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师资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淄川区教体局大力实施“名师带动”战略,组建名师专家团队,在做好般阳名师、十佳班主任评选表彰的基础上,又组织开展了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带动全区教师专业成长。去年以来,共选派48名骨干教师下乡支教,累计开展名师授课近700节,送课下乡800余节。在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大培养力度,定期举办校长论坛、理论读书会,通过实施“1358”优秀教师梯队培养工程、新教师岗前培训、农村新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等途径,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近期,淄川区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名优教师“订单式”服务授课活动。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全区120名优秀教师根据“订单”开放课堂,2400名教师进行了观摩学习。“我们开展送课下乡、‘订单式’授课、支教等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共同提高,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师资保障。”淄川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淄川区太河曹家联小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教室,处处让人感受到现代化的教育气息。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的完成,使淄川区太河曹家联小面貌焕然一新。
  为让每名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淄川区教体局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健全完善城区对口支援乡镇学校制度,从人、财、物等方面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帮扶,提升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同时,通过教师招考分配、划片招生、学校布局调整等举措,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搭建竞争发展平台,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问题。
  “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科学调配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谈及今后工作思路,淄川区教体局负责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