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教授搬板凳”

临沂大学党委书记 丁凤云
  近年来,临沂大学以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为目标,“弱化官本位、强化学本位”,实施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全力推进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
一、改革措施
  2010年11月26日,学校更名后,党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校师生,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新发展,按照省政府“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批复要求,把解决人才制约作为提升内涵的根本,对外引进人才,对内整合力量,分“三步走”把人才导向教学、导向科研,改变了“千军万马挤官道”的局面。
  (一)政策导向:弱化官本位,强化学本位
  第一步:2011年7月,学校实行管理干部全员竞聘,党委出台“导向科研,导向基层”政策,把机关优秀管理干部、同一岗位任职满两届的干部导向基层任职,新提拔的处级干部原则上到基层任职,实现了近四分之三的处级干部轮岗交流的目标,对弱化“官本位”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第二步:2012年8月,进行了专业技术岗位全员竞聘。党委出台“导向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政策,设立教授特聘岗位,津贴待遇远远高于同岗级的机关人员,鼓励有学术专长的处级干部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当时,有8位处长主动请辞,竞聘到教授岗位。2013年又有2位处级干部辞职,当上了教授,形成了制度固化,有效地促进了向“学本位”的回归。
  第三步:2013年暑期,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党委实施“学科归队”计划,14名在机关工作的博士回归教学科研岗位。此举进一步削弱了“官本位”倾向,也使高学历人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下移:放权强院,教授治学
  一是实施二级办学,扩大基层办学自主权。2012年实行二级管理改革,将发展权、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和资产权下放学院;同时,实施“学术特区”政策,支持科研院(所)独立发展。
  二是落实“教授治学”,构建学术管理新体制。校长主动辞去学术委员会主任职务,改由最受大家认可的学术领军人物担当;各学院教授委员会均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组成,行政管理干部不得担任主任委员,形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各负其责、共同支撑内涵发展的管理机制。
  三是强化“学本位”管理,构建人才支撑服务体系。成立“师生阳光服务大厅”,对22项业务办理提供一站式阳光服务;成立了区域经济和文化传承两大协同创新中心,为教师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出台校内“杰青”支持计划和“千名教师培训提升计划”,组织960余名教师分赴浙江和上海高校培训。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压缩行政用房,腾出6200平方米,建设教授工作室、教师备课室、课题项目研究室,凸显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此外,学校将体制上划后的新增经费全部用于内涵建设,大幅提升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
  (三)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优化办学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重新审视更名后实施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分层管理、责任追究、目标考核”的改革总体思路,进一步实施六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在教学管理上实施学部制改革。推倒“几堵墙”,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整合组建五大学部,进一步优化办学结构,提高人才绩效。
  二是在科研管理上成立了八大科研创新平台。整合全校科研和学科平台资源,推进科研工作向原始创新、团队攻关和实际贡献的“三大转变”,冲击国家重点项目和平台。
  三是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改革,实行全员定编、定岗、定责。对专业技术岗位按“四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四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实施以绩效为核心的目标管理。对中层单位、中层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在实行了两年重点考核法的基础上,实行定性、定量和定质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在定质考核中引入第三方评价。
  五是筹备大学理事会。优化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
  六是推进后勤改革。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实行后勤项目实体化运作,与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构建实体运作、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后勤管理新模式。
二、主要成效
  经过一系列改革,有效地解决了人才短缺和人才浪费问题,营造了“为教授搬板凳”的良好氛围,形成了科学发展新导向。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坚持引育并举、刚柔相济,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35岁以下的985、211高校毕业的青年博士,“新世纪人才”由1人增加到6人,实现了“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杰青”、“泰山学者”零的突破,解决了人才队伍“有山无峰”问题,成为全省“十佳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中青年教学学术骨干迅速成长,4人成为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
  二是内涵建设实现了多方面突破。我们以协同创新的办法,三年内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5篇,今年《自然》本刊发表论文出版指数跻身内地高校第6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以近50%的速度递增,进入了省属高校前10位;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实验区、精品资源共享课均实现了零的突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全国排名第18位。辞职处长发挥熟悉地方的优势,组建各类团队,服务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服务成果。文化传承创新成果丰富,获得了首届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等一系列奖项。
  三是办学品牌不断提升。教育部、各省级主管部门先后在我校建立全国性、全省性科研和教育培训基地29个,我校承担了省内外一系列教育培训项目,在全国树立了“红色育人”品牌,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第二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