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峰:用教育智慧成就学生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宋以生
  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校长孙镜峰坚信,成功的教育一定需要丰富的智慧。
  “这样的智慧关注的肯定不只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更多关注教育是否能够让学生获得创造未来人生幸福的能力。有智慧的学校,重视的并不是安排了多少课程,教学设施有多么先进,而是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是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是教师布置了多少作业,而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孙镜峰认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用教育者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正是对教育智慧有了如此的理解和笃定,孙镜峰带领老师们全心全意地实施“智慧教育”——让智慧引领教育、伴随教育,让教育充满智慧、生成智慧,使师生在教育智慧的浸润下走向发展、走向成功。  
  “校长让老师们高兴了,老师们才会让学生高兴。”这是孙镜峰深信不疑的一个道理。
  他说,他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哄”着老师们高兴——让老师们心情舒畅,让老师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多一些轻松。
  有了让老师们高兴的想法,也就有了这样那样“哄”老师们高兴的智慧。
  只要不外出,他就每天在食堂里跟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校长和老师们坐在一起吃饭,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当然,他同老师们一起吃饭的考量不止于此。食堂的饭菜做得怎么样?老师们是否满意?怎么样才能够让老师们吃得更好一些?这是他在心里琢磨的一些问题。
  “一所学校应该有温情,大家愿意为这所学校付出和努力,并且享受学校变化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孙镜峰认为,学校也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校长。校长要有一颗温暖的心,要善于营造温暖的环境,要设身处地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宽容错误,鼓励成长,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团结老师们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块儿使,把学校越办越好。
  怎样营造温暖的环境?孙镜峰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经营”教师的心上。
  他将这种经营看作“智慧管理”。在他看来,学校没有电脑,可以想办法筹钱买上;楼房不行,可以找政府建楼。物质的东西可以想办法解决。最难的是,怎么让老师们与校长一心一意。“老师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不满足。有时候,我的一句话可能会惹得老师心里好几天不高兴。所以,我见了老师就‘送上’高兴的笑脸。”
  孙镜峰经常和老师们聊天。他说,他不会像其他校长那样每天盯着老师的不足,盯着老师的备课,而是一有时间就多找老师们聊天。在聊天中,老师们的想法和心事,他也就知道了。
  有一天,孙镜峰在和一位老师聊天时了解到,有一位女老师想在食堂吃完午饭后休息一下,但是学校没有休息室。于是她就到体育器材室借来一个垫子,铺在办公室的地面上,把办公室作为午休的地方。孙镜峰听到之后,心里感到惭愧,于是,很快让学校总务处腾出两个房间,在房间里配上床、床垫等。考虑到夏季天气热,房间里还安装上了空调。于是,晏婴小学就有了专门的老师午休室。
  他喜欢“研究”老师。“现在很多校长不琢磨老师,不研究老师。”在他看来,校长不好好地研究老师,怎么能够让老师好好地为学校工作?
  因为经常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就越来越“懂得”老师。
  有一句话叫“不要好心办坏事”。可是孙镜峰认为,实际上很多学校和校长好心办了许多坏事。譬如,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们都离校了,而老师们却不能走,还要开会、参加培训等。“在晏婴小学,我坚决不这样做。放学了,老师就和学生一起离校。”他说,老师不只是学校的员工,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强行将老师留在学校里,他们就会有一肚子怨气,内心充满排斥。“一旦老师们内心里排斥,那就难办了。”
  孙镜峰说,老师们每天都重复同样的故事和节奏,天长日久,出现职业倦怠是正常的。“作为校长,我要想办法为老师们找到一个兴奋点,让老师们有快乐的盼头,让老师们觉得每个月或者每个学期都有一个节日在前方等着。”
  于是,晏婴小学的老师们又有了每月一节,每学期一狂欢。清明节,全体教师一起煮鸡蛋、画鸡蛋、碰鸡蛋、吃鸡蛋;端午节,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包粽子;学期末的狂欢节,老师们分组准备拿手节目,跳舞,唱歌,还写心愿卡交给校长。很多老师还记得学校首届狂欢节的情景,孙镜峰精心制作了微电影《我们一起走过》,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对学校的80多位老师一一表扬和感谢,感动得许多老师眼里充满了泪花。
  只要有了管理的智慧,关怀和温暖也就永无止境。如今,孙镜峰又有了新点子——青年教师结婚,校长做主管,全校老师一起动手把学校餐厅装扮得漂漂亮亮,隆重而又热烈地为青年教师举行婚礼。
  “我很享受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校长把教师的事装在心上,我们哪能感受不到?”老师们接受了这份温暖和关怀,反过来,他们开始关怀这所学校,关爱这所学校的学生。校园里不该亮起的灯,老师看到就主动关上;校园里不该出现的纸屑,不用再等学生捡……
  用智慧管理学校,以真情对待老师,让孙镜峰不断获得老师的回馈。
  “我要让老师不好意思不好好工作。”他笑着说。 
  孙镜峰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现在教育条件越来越好了,却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受不到教育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呢?
  思考来思考去,孙镜峰认为,当今社会重名尚利的大环境、教师职业难以避免的一些压力以及教师自身的原因,都会导致职业倦怠。“大的外部环境我们无法左右,教师职业压力也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要想克服职业倦怠,校长必须在改变教师自身状态方面做出努力。”孙镜峰说,好校长要善于引导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不断积累教育的智慧,做一名“智慧老师”。
  怎样做一名“智慧老师”?孙镜峰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引导教师善于“发现”身为教师的快乐与幸福。他说,教师思维转变了,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有更深切的认知。
  孙镜峰喜欢关注学生对老师的喜欢度。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好或不好是学生喜欢或不喜欢老师的重要因素。
  研究这种喜欢度不是最终目的,他想要做的,是由此让老师明白,学生喜欢不喜欢自己,关系到自己的职业幸福。“老师的课讲得不好,学生不愿意听,但是还不得不听,这样,学生能喜欢老师吗?”孙镜峰说,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怎么可能找到做老师的感觉?
  他明确地对老师们讲,课讲得不好的老师不是“智慧老师”。
  为了让教师增长教学智慧,学校设立了“智慧论坛”。老师们在论坛上争论研讨,加深了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首席教师、骨干教师都要接受“亮剑式”培训,他们的课堂面向所有老师开放。经验型教师每周都会有一次主题案例培训。青年教师进行“磨课”研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拜师学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智慧老师”不仅知道教给学生什么,知道怎样去教,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
  他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地引领教师向着“智慧老师”靠近。
  “学生对老师的爱是敏感的。如果老师下课后也不与学生交流,也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学生就不会喜欢老师。”孙镜峰不止一次地“提醒”老师们:做一名“智慧老师”,只懂得智慧之“术”是不够的,还要懂得智慧之“道”,要有仁爱之心,真心地爱教育,爱所有的学生。
  他不断地提醒,不断地引领,老师们的心中也就不断地生成教育的智慧,还有做幸福教师的智慧。
  这样的教师,正是孙镜峰所期望的“智慧老师”。  
  有一天,孙镜峰走进了一个班级的课堂。这节课上,老师教授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那位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显微镜大讲特讲,学生手中却没有一台显微镜,以致有些学生显得百无聊赖、无精打采。
  “这不是我们要的课堂。”孙镜峰说,“这样的课堂根本不属于学生,学生不是中心,很难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质疑、实践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了。”
  孙镜峰主张,让课堂成为智慧生成的地方。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智慧的,他能在教学构思中挖掘智慧生发点,在施教中以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是智慧的,他的学习兴趣是高涨的,方法是灵活高效的,状态是积极的。在这样的课堂上,会不时有新颖独特的想法出现,学生们能够收获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智慧课堂首先是兴趣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孙镜峰带领老师们创建了以“激趣启智”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设置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测和反思“六环节”,分课前激趣、课中激趣、课后激趣“三部曲”。课前,学生带着兴趣自学;课堂上,对有难度的内容,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进行点拨。其间,兴趣成为学生智慧生成的催化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引领者、激励者、智慧启迪者,学生是课堂的自主学习者、小组合作者、智慧呈现者、成果获得者。就这样,师生之间的智慧“共振”引发了深度思考,思考又生成了新的智慧。
  一年级的付玉杰老师教授《四个太阳》这堂课时,巧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里的‘我’画了四个‘太阳’,分别送给了春、夏、秋、冬。那么,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又想送给谁呢?”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奇思妙想展现着他们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付玉杰感慨道:“每一次,学生的答案都让我感到惊喜。你永远无法想象他脑海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也永远猜不到他的下一个想法会是什么。智慧和创造对他来说显得那么轻而易举。”
  “智慧课堂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是新的开始。”孙镜峰自信地说,“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也就喜欢上这堂课的老师,进而喜欢这所学校。”  
  9月1日,开学的日子,孙镜峰和老师们站在校门口迎接新生的到来。
  一名学生被爸爸妈妈拖着往学校门口走,边哭边喊:“我不乐意上学!我不喜欢上学!”
  这名学生的表现引发了孙镜峰的思考:我们的学校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学生不愿意走进校园?
  不久,孙镜峰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一项学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很喜欢”的学生占22.3%,“一般喜欢”的占56.8%,“不喜欢”的占20.9%。“一般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占了近八成。这让孙镜峰感到了压力。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校?怎样让学生喜欢学校?这两个问题困扰了孙镜峰许久。
  他认为,学生不喜欢学校,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在喜欢做的过程中迸发智慧,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学校了。
  什么才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孙镜峰想到了开设校本课程。
  有了方向,校本课程“智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接着就展开了。
  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能开设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教师会什么就开设什么。后来,学校每学期都会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还希望增添什么”,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
  现在,晏婴小学有相对固定的校本课程56门,分科技、艺术、体育、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共五大类。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两次,5年下来就可以学习10门校本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是一个自选超市。”孙镜峰说,每周三上午第3~4节课,全部五大类56门课集中开设,学生喜欢什么就选什么。班级也打破了原来的界限,实行走班上课。
  于是,每当周三上午第二节课下课铃声响起之后,整个校园又被学生们的欢呼声占据。他们一个个蹦蹦跳跳着走出教室,手里或拿着魔方,或拿着机器人,或拿着航模,高高兴兴地走向各自所选课程的开课教室。
  “我们不仅有快乐星期天,还有快乐星期三。”学生的高兴和满足溢于言表。
  快乐星期三带给学生无限的快乐,兴趣的种子也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五年级学生李硕群原来沉迷网络游戏,家长很头疼。可是学习电脑动漫课程后,他独立创作了《红球大战》、《一个留守儿童与校讯通的故事》、《题都城南庄》3部动漫作品,同学们都钦佩地称他为“动漫高手”。
  有了校本课程这种能够让智慧生长的土壤,学生也就找到了兴趣,自然也就越来越喜欢学校了。去年12月,晏婴小学又组织了一次学生喜爱学校程度调查,结果是:“非常喜欢”学校的学生达到67.1%,“一般喜欢”的为23.7%,“不喜欢”的为9.2%。“这是我作为一名校长最高兴的事。现在看来,为学生建设‘智慧课程’这个‘活’做对了。”孙镜峰说。  
  令孙镜峰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的教育智慧、教育能力与身为家长的责任不“匹配”,与学校教育要求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形成“共振”。
  他明确提出,要帮助家长增长教育智慧,“培养”智慧家长。
  这种帮助首先是从“补课”开始的。学校大力开展家教知识培训,设立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办公室,开发了较为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培训。
  在晏婴小学,“家长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一年级举办“家长沙龙”,家长们坐在一起,说说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分享成功的经验;四年级开展“亲子工作坊”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有趣的家教游戏……通过参加系列家庭教育学习活动,家长们感到自己也在成长。
  促进家长不断成长的行动一个接着一个。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定期编辑家庭教育手机报,开通家庭教育热线,每周二还由家庭教育办公室安排专职教师接受家长咨询。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家庭教育QQ群,家庭和学校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当家长们变得更有教育智慧的时候,教育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孙镜峰自豪地说。
   (摄影/刘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