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泰安市教研室主任 强光峰
  泰安市实验学校的“思维碰撞”课堂,是一种以思维差异为资源,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以交互反馈为保障,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学方式,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让每一个生命孕育不同的精彩。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思维主要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两种形式。以“展示——共享”为特质的发散思维,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但这只是低层次的思维对话;而以“质疑——共建”为特质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角度、思维方式、深度与广度等都存在差异,这就为学生形成“质疑——共建”思维奠定了基础。在实验学校“思维碰撞”课堂上,生命课堂与生态课堂展现出勃勃生机。在思维对话中,以观念学习为核心,强调在知识架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实现了从“知识中心”向“智慧生成”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整体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正如一棵树的成长,不是先长枝叶,而是从一个完整的整体逐步生长的。整体化学习的出发点在人,落脚点也在人,是培养独立思维的完整的人。该校“思维碰撞”课堂注重问题探究,即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和思维碰撞,建构新知。这种以问题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整体化学习的规律,有效避免了碎片化学习零敲碎打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该校“思维碰撞”地理课上,围绕“‘黄河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一问题,正反双方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样的课堂,没有教师的一家之说,完全让学生各抒己见,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思维矛盾点、情感体验点和智慧生成点进行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思维碰撞”课堂体现了这一价值追求,但尚需进一步深化,即在“教什么”与“学什么”这一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知识的建构,这是载体。没有知识的建构,课堂教学就是缘木求鱼。二是思维的碰撞,这是关键。没有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就是一潭死水。三是能力的达成,这是根本。没有能力的达成,课堂教学就是舍本逐末。四是精神的锻造,这是归宿。没有精神的锻造,课堂教学就是生命的荒漠。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知识的架构、思维的碰撞、能力的达成与精神的锻造构成了课堂上跳动的音符,演奏出和谐美妙的生命乐章,诞生了绚丽多姿的精彩观念。这才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理想课堂的本真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