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落实“三位一体”管理体制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邢善萍
  编者按:8月7日上午,省政府召开全省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高校改革经验,研究全省高校综合改革的思路、举措。
  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山东交通学院、青岛大学、山东协和学院、济南职业学院6所高校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本报将陆续刊发以上6所高等院校的改革经验,为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目标,按照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完善现代大学组织架构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作为学校领导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校长依法治校,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会议决定,党委、行政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协调一致、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学术委员会是校内最高学术机构,其成员由不同学科专业教授及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学术造诣高、学术声誉好的专家组成。学校完善学术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学位授予、人才培养、研究生导师遴选、项目成果申报、平台建设和团队组建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实现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
  探索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搞活,学校层面着力做好发展规划、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势学科建设等事关顶层设计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工作。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着力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发挥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支持18个二级学院结合学科特点,突出自身优势,坚持百花齐放、特色发展,走差异化办学之路。落实二级学院党委政治保障、院长行政负责、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的“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学院党委围绕中心抓党建,学院行政依靠核心谋发展,教授委员会以学术决策促建设。三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营造平等竞争、健康和谐的工作和学术环境。
二、坚持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积极拓宽民主管理渠道。学校以健全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重点,制定出台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教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工作条例》和《二级单位教职工代表大会若干规定》,凡是涉及学校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重要议题,均提交教代会审议。同时,学校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凡是上级未明令保密的事项,都采取适当形式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公开,以提高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实效性。
  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近年来,学校以建设“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修订完成学校层面制度规范360项、二级学院层面1250项。去年下半年以来,学校围绕“两满意”(师生满意、社会满意)、坚持“三为本”(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民为本),又确定并推进了9个方面79项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近期,学校正组织开展《山东农业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以期进一步明晰内外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理顺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
三、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分类分级聘期制。同时,实行绩效工资,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化职称聘任政策的“指挥棒”作用,克服“唯论文是举”观念,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要求,合理确定教学、论文等方面的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到实践中、把育人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上”。在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以优化班子结构、促进干部交流、增强队伍活力为重点,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细化指标体系,加大日常考查和年度考核力度,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变“伯乐相马”为“赛场竞马”,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针对管理干部晋升层级较少的状况,研究探索建立与专业技术职务分级聘任相对应的教育职员制,以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四、健全资产财务运行机制
  通过建立“三个系统、两项制度”,着力推进资产财务运行机制改革,以提高资产、资金使用效率,防范风险,杜绝浪费。一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平台系统。打破校园围墙壁垒,推进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公有房屋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定额配置、动态管理、有偿使用”的原则,加强公有房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建立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平台和网上竞价采购系统。减少跑冒滴漏,降低办学成本。四是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实行公务卡结算和专人报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2012年以来,学校委托专业审计机构对全校43个二级单位年度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工作常态化、全覆盖,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保证经费使用合法合规。
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人才分类培养、完善校内外质量监控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实施“四型”人才分类培养。抓住实施“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和建设“山东省特色名校”的机遇,构建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和专业型等分类培养模式,推进学分制和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二是内部质量监控与引入社会评价结合,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率先在山东高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完善评教指标体系,实现保障系统从“保证运行”向“促进质量提升”转变。三是着眼于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双创四驱”(创新、创业;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工作模式,增强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校园内活跃着260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3000余名大学生投身于创业实践,应届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超过10%。“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更加鲜活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