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流”的神奇魅力
发布日期:2014-07-1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630次
本报记者 王蕾
近年来,滨州市教育局瞄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初步实现了“网络进校园,微机进班级,课堂数据化”的规划目标。将“数据流”引入校园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数字鸿沟和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流”走俏滨州教育圈
这是一组激荡人心的数字——
滨州市去年启动“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迄今已验收通过了128所学校;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配置计算机总数已达74172台,配备多媒体教室9520间(其中多媒体一体机1714套、电子白板3749套)、计算机网络教室1194个,建成校园网站569个,建设自动录播系统107套,50岁以下的专职教师达到了人手一机……
2006年10月,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王军民对滨州市博兴县3所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视察。在充分肯定滨州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绩的同时,他指出要借助信息化平台,把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科学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上了滨州市教育局党组议事日程,“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活动在全市展开。“力争3年内全市90%以上的乡镇达到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标准”成为滨州教育界的共识。《滨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建设及评估标准》明文规定:乡镇所有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并接入县区教育城域网,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并连接校园网,按学校规模和班额配备计算机教室;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够熟练地调用县、校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并使用多媒体系统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要有满足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和“农远工程”教学资源。《关于加强电教费和信息技术教育费管理使用的通知》等政策出台了,信息建设也有了法规层面上的保障,信息技术费、电教费等“电教两费”在中小学公用经费中提取的比例和用途得到明确。
滨州市各县区先后投入资金2.08亿元,实现了“县区信息中心光纤宽带直连学校”建设目标。为切实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滨州市教育局对乡镇、学校进行了112次调研蹲点,不定期召开由各县区分管局长、电教站长参加的工作调度会和经验交流会,协调解决经费筹措、设备选型、招标投标等实际困难。为充分调动各学校的参评参建热情,市教育局倡议各县区之间开展“比差距、学先进、超往年”的观摩评比活动,各县区还达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意愿。
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被滨州市政府列入“1010”重点工程,此后进展更是一路“绿灯”。3年来,全市90个乡镇(街道)全部达到《滨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乡镇建设及评估标准》并通过验收,逐步实现了全市宽带网络的“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的“班班通”。如今,无论是乡下还是城区,每所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
“数据流”创新教学模式
滨州市教育局依托信息技术载体,统一规划和部署全市数字化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精心构建“滨州市数字化教育应用平台”,建起了纵向涵盖教育系统公务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横向包括教师培训、教学教研、资源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管理等的综合应用系统。
滨州市电教馆馆长祝惠东介绍说:“如今,滨州市教育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一座能为全市教育系统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数字教育云服务平台正在形成。”
滨州市还着力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全覆盖”工程。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以中央和省电教馆举办的各种重要赛事和实施的课题研究和评选为抓手,该市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巩固信息化应用成果,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此,滨州市相继出台政策,“逼”着教师队伍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该市利用现有条件,借助培训、轮训等途径,狠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课程整合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远程培训具有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以及经费、师资、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滨州市大规模开展教师队伍远程培训活动,在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资源的同时,大面积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快提升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滨州市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研修,连续3年培训教师人数都在3万以上,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了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滨州市教育局坚持“将好钢用到刀刃上”,力争让每一分经费花出最大效益。他们根据全市教育网络架构现状,确定了“首先搭建全市教育城域网,然后根据需求,逐步实施各项信息化应用”的目标,并积极筹措资金244万元,投资建成了全市教育城域网。这些硬件设施的配备,为全市学校信息化实现“班班通”、“校校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依托“滨州市数字化教育应用服务平台”,先后完成了资源共建共享、教师远程研修、在线备授课等模块的开发,不断完善平台应用模块的系统功能,力争达到“功效应用最大化”。
如今,滨州市及各县区的信息中心和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建起了独立的教学资源库。各级资源库侧重不同方面,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全市大部分学校都能够实现“天网、地网、校园网”三网合一,使远教资源、互联网资源、购买资源、校本资源在学校的教室、教师办公室等任何一台电脑上都能够打开并应用。有的县区甚至实现了全县的资源共享,并实现了网上集体备课。
“数据流”激活学生求知欲
5月14日,在博兴县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教室,记者被一节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吸引住了:只见教师孙丽熟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时而切换图像、图片,时而切换影像、图表,课堂里不时响起学生们的阵阵惊叹。“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过程中要调用大量图片、影像,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彰显。”在问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点时,孙丽这样回答。
这只是“数据流”进课堂的一个生动缩影。记者在滨州市教育局了解到,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逐渐深化,该市下一步的重心将转移到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初中语文、英语数字教材有效模式”这一课题研究上来。该市将促进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成效,让多媒体设备能够真正为课堂服务、让学生受益。
教育信息化难在建设,重在应用。为把信息化资源的根本落脚点放在应用和推广上,滨州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引导、激励教师将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中尝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甜头,更好地掌握知识精髓。如今,在全市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全市广大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在逐渐发生变化,由最先的“要我学”变成如今的“我要学”;对于信息化载体和平台,大家的态度也由起初的“不接受”变成了今朝的“人人抢”。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