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中的“专题片”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 周晓东
   每当打开电视,看到《国宝档案》、《探索发现》、《子午书简》栏目时,我同许多人一样,都会被主持人任志宏那极具磁性和感染力的声音打动。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栏目的整体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与图像的搭配,再加上主持人的解说,可以说是浑然一体,让人回味无穷。我深受启发。
  在我的美术教学中,由于缺乏一些恰当的文字解说资料和直观的图片(或者两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因而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平时多留意一下各种刊物、影视媒体资料,并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运用于美术教学之中,就会弥补教学资料的不足。近几年在教学中,我不断收集各种实用的资料,借鉴专题片或纪录片的制作形式,参照教材内容,整理编辑好解说文稿,依据内容配以不同的中外优秀名曲,进行合成制作,最后加以分类整理,制作成了《中国古代美术欣赏》、《中国近现代美术欣赏》、《中国山水画艺术欣赏》、《外国绘画艺术欣赏》、《外国建筑艺术欣赏》等系列的“专题片”。它们操作方便,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确实给我的教学起到了极佳的帮手作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从“声”、“画”两方面说一下我的“专题片”。
  一、“声”的方面
  (一)音乐的选择。黑格尔的《美学》深刻指出:“音乐和绘画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实际上,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流动和相互影响的。美术与音乐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听众在优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唤醒那业已逝去的美好的回忆。如海顿的《小夜曲》,那优美的旋律把你带到宁静的海边,徐徐的海风轻轻地抚摸着松软的沙滩,四周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一幅生动、优美的画面油然浮现在人的脑海中。
  我紧紧把握住美术与音乐的这种关系,并恰当运用到我的“专题片”制作中。在制作“专题片”的过程中,我对这些音乐都做了精心的选择和设计。如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我选用《流水》、《春江花月夜》、《化蝶》等民族优秀乐曲配音;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时,我选用《十面埋伏》、《将军令》等民族优秀乐曲配音。在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时,我选用和美术作品相同风格的外国优秀乐曲配音。例如:在讲解吕德的雕塑《马赛曲》时,选用法国的革命歌曲《马赛曲》配音;讲解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加莱义民》时,选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配音;讲解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选用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纤夫》大合唱配音。这样,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渐入佳境,从而加强了课堂的艺术感染力。
  (二)讲解的文字资料。很多时候,老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来纵情渲染,能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氛围中。实践证明,学生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地领会内容,接受熏陶。老师的这种铺陈是一种丰富之美——丰富在词汇,丰富在技巧,更丰富在内容。
  二、“画”的方面
  这方面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料的选择与运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的内容用于教学。这些资料,网上应有尽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删减,再组合配音(有些可直接应用在教学中)。这些资料中所含的知识是很宝贵的。如一些著名的动画片《牧笛》、《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鹬蚌相争》等以水墨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意韵;《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的角色造型设计、建筑造型设计、配音配乐是中国人物画、山水画、古代建筑、戏剧造型、戏剧音乐、民间美术的完美结合。再结合鉴赏、绘画、工艺的相关学习,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又使他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卡特金曾指出:“需要用全副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这不正与素质教育以及美术新课标相吻合吗?近几年,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更快、更广、更深地提高学生的智力,能科学、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应不断充实提高。为更好地实施美育,我们要做有心人,并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