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水:瞄准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鹿培波 通讯员 许智慧 姚明珠
  创业者心目中有自己的宏伟目标。
  2003年8月,于德水由山东省胶州市教体局副局长调任胶州市职业中专校长。面对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如何秉承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开创学校光辉、灿烂的明天?
  经过多次深入调研,于德水勾画了崭新的蓝图,明确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胶州职专”品牌;强化了“以人为本,促进差异发展,实现人皆成才”的办学理念;确定了“面向市场,优化结构,突出效益,争创一流”的办学方向。
  在全校教职工动员大会上,于德水的发展思路掷地有声、令人振奋。
  来真的、做实的就得敢于碰硬。一向被视为禁区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是提升学校内部活力的关键环节。2004年初,他顶住压力,果断实施了分科管理和人员聘任制度。科学合理的分科管理制度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事管理机制,给学校管理注入了强心剂。通过竞争进入中层领导岗位的王科长由衷地说:“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使我们总是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只要工作稍一松懈,就会被淘汰。”这正是于德水期望的效果。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得到了空前凝聚、空前激发。同时,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于校长进一步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建立了具有创新性和职教特色的教学新机制。
  如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
  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两次在青年专业教师中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武活动,要求全校4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全部参赛,对成绩突出者授予“学校青年技术能手”称号并予以奖励。对专业课教师,要求一年内拿到中级技工证书,两年内必须获得高级技工证书,三年内拿到技师证书;对文化课教师规定,必须能胜任所任学科的教学;对逾期不达标的教师实行待岗培训;对敬业爱岗、勤学能干、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学校送到国内外合作单位培训,使他们的教学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高强度的师资力量培训和教学能力挖掘使老师们纷纷成为同行业教学的“领跑者”,学校在业内声名鹊起。2006年初,中国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北大青鸟APTECH与学校正式签订联办协议,强强联手。从此,胶州市职业中专成为青岛首家与北大青鸟APTECH示范性合作的学校。
  一所现代化的职业学校,终极目标是使自己培养的学生从容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如何铸造高品位的技术人才,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法就是,让学生学而能专、专而能用、用而能精。
  面对简陋的教学设施,于德水不等不靠,四处“化缘”。学校经多方融资,筹集到2000多万元,建起了三座实验楼和十几个专业训练室,各种软硬件设施也一应俱全。一座崭新、富有现代气息的学校拔地而起。许多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回到学校时都由衷地发出感叹:“这就是当年的职业中专吗?”
  近几年,学校与韩国永进专门大学、日本ISI国际学院等多所学校结为友好学校,2005年与日本ISI国际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2006年与韩国木浦市中央职业专门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和互派研修生协议书。学校先后有三批近百名学生赴韩国木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语言研修和专业培训,学生的良好表现博得韩方的高度评价。
  职业中专有许多贫困生。如何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彻底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2007年11月1日,学校与青岛勒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联合举行了工学结合班开班仪式,职业中专2007级电子班98名同学入驻公司,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为使“出口畅,入口旺”,学校推行了“订单式”教育。目前,学校已与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青岛海尔、海信等大中型企业无偿向学校提供实习车间和指导师傅。并且,学校还依托青岛市的骨干企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形成了全方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专业设置新格局。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境况时,胶州市职业中专却越办越火,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受欢迎。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安置率年年达到98%以上。对于其中的的秘诀,于德水深有感触地说:“创造特色是强校之本,争创一流是固本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