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一处 受益一方
发布日期:2015-06-1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5071次
本报记者 蔡盛 通讯员 马西挺
师资素质差异大,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难题。今年3月份,临朐县冶源镇在山东省乡镇教育管理经验交流暨特色学校建设现场研讨会上介绍的教师“走教”经验,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该镇从2013年9月开始,探索实施艺体教师“走教”模式,不仅为艺体教师成长提供了舞台,还盘活了教育资源,为镇域教育均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学校人”变“区域人”
冶源镇现有2所初中、12所小学,其中8所小学地处山区。教师结构性缺编一直困扰着农村小学,尤其是音体美等专任教师严重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镇组织47名专业教师成立了音乐、体育、美术3个教育研究会,在镇域范围内开展“走教”活动,让教师由“坐教”变为“走教”,由“学校人”变为“区域人”。组建音体美教育教学联盟,合理安排教师的课时及“走教”的学校。“走教”分4个组,每组包靠3所偏远小学,每名“走教”教师每周抽两天到包靠学校集中授课。
二郎庙小学12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8人,音美教师奇缺,之前学生很难接受到优质的艺体教育。“走教”活动启动后,该校开齐上足所有规定课程成为现实。目前,该镇豹伏岭小学、石河店小学等8所偏远学校全部实现了“走教”。此举解决了农村偏远小学长期存在的专任教师不足及校际之间师资不均衡问题,走活了教育均衡发展这盘棋。
“走教”不“走过场”
“走教”意味着增负,意味着奉献。如何把“被动教”变“主动教”,让教师们心悦诚服又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活动中,镇教管办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该镇专门制定了“走教”教师考核量化办法,“走教”教师的成绩单独计分,与学校的绩效考核成绩捆绑考核,其中“走教”占70%,原学校工作占30%。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走教”教师更优惠政策,并根据“走教”次数、“走教”距离和教学效果提供适当的交通、生活补助,让他们“吃苦不吃亏”。
该镇紧紧依托音体美研究会,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在抓名校名师培养上狠下功夫。“走教”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从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模式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走教”学校的其他教师进行引领和帮助,达到“走教一处,受益一方”的效果。
“看到孩子们那么欢迎自己,那么喜欢自己的课,我感到再累也值了。”在洼子小学“走教”的教师刘芳亮说。刘老师要教乐理、教乐器、编舞蹈,还要对学校的传统项目腰鼓表演进行改良和创新。除此之外,刘老师每周还要拿出一天时间,去同为偏远学校的红光小学授课,忙得不亦乐乎。累并快乐着,成为每一位“走教”教师真实的感受。在这里,他们感受着来自农村学生的朴实、单纯和对艺体知识的渴求,也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能量与价值。
“排头兵”带来“满堂红”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吴玉强在洼子小学任教,因该校美术教师饱和,他只好改教数学。“走教”活动一开始,他主动挑起了3所学校美术教学的担子。他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特长很快得到展现,一次又一次捧回县、市美术教师业务技能比赛的金奖。镇教管办把他作为“走教”典型在全镇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从而调动了一大批专业特长教师不服输、露一手的积极性。
豹伏岭小学的活动室里,从冶西小学赶来“走教”的刘夏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练习舞蹈《烟花三月》。过去由于工作量比较少,刘夏的绩效考核成绩一直不高。参加“走教”活动后,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工作热情高涨,绩效考核一跃成为学校的排头兵。
在“明白人”指导下,这些偏远农村学校“活”了起来,音箱响起来了,舞蹈跳起来了,器材用起来了,歌儿唱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去年在“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大赛中,该镇有8个项目分获潍坊赛区舞蹈类、演唱类、器乐类一等奖,6个项目获二等奖;该镇选送的《井冈山下种南瓜》,在全省校园歌手大赛中获优秀奖;杨善初中女子足球队两次斩获潍坊市亚军。
“走教”活动使教育资源得到均衡配置,也为山里孩子的成才梦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多亏‘走教’助力!”豹伏岭小学的卢校长激动地说,“我们对镇里将要开展的其他学科骨干教师‘走教’充满了期待。”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