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性化思维构建教学过程

本报通讯员 侯月阳
  10年前,香港一教育代表团到刚成立不久的济南稼轩学校交流访问。其中一位专家说:“我对你们的课堂感受最深的是,教师每提一个问题,班内50多名学生能够齐声回答出同样的答案。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45名学生往往会有45个不同的答案。”
  其实,稼轩学校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这次交流更引发了学校对深层次课堂改革探索的思考。“在问诊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注重接受式学习,正确答案一旦得出,思维训练即告结束,甚至教师直接用结论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有了错误理解,后续学习就会产生困难。”学校校长李矿水说。
  2007年,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对80余节具体课例进行诊断研究。专家们指出,你们的教学很有特色——教师的教学不单体现了个性化,还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原来,这就是学校多年来苦苦追寻的教学真意。
  2008年,在历城教育“让成绩成为教学过程改造的自然结果”理念的引领下,稼轩学校突破“分数至上”的传统思维,以“个性化思维构建教学”为核心,提出了“为思维而教”的教学主张,通过构建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群,对学生思维加以培养,将注重知识点、成绩的过程转变为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绩也就成了教育教学的自然结果。
  为了实现“为思维而教”,稼轩学校开展了小课题研究,教学过程依托四种思维,即学科课程思维、教材编者思维、执教教师思维、发展中的学生思维。这四种思维以课程、实践、人本的方式存在,又在教学中相互融通。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思维目标,分年级、分学科制定思维训练体系,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并整合分类,科学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系统的思维训练内容,并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资源生活化、三级课程系列化。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中凝聚了共识,有了共同的教学价值追求:课堂教学不能单指向分数,而要指向学生思维的进步,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要“为思维而教”,要把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创新人才统一起来。
  “学校专门开展了教学月活动,通过赛课、晒课检验教学成果。教师能以主导问题为主题、以深度思维为核心、以任务型思维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李矿水介绍说。教师将自己的思维与智慧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起了教学模式群。“个性化思维构建教学过程的优势是:构建了‘为思维而教’的教学体系,实现了价值、过程、空间、范畴等四个方面的创新,‘为思维而教’把教学理想变为教学现实,打破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的个性化,将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历城区教育局局长庞振福说。
  “小孔成像”实验是物理课中最常见的实验之一。课本中做实验的小孔形状单一,易被干扰,且孔的大小以及像距都无法调节,实验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对此,学生马知遥和王叶继大胆创新,把原教学实验仪器改进为可调节像距的多用途仪器,大大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并因此获得山东省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还有一大批学生在“为思维而教”改革中获益。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书本学习延伸到实践学习,由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从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生成问题,主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提升了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
  2014年,“个性化思维构建教学”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成果不仅让学校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更优化了整个区域初中教育生态。如今,该成果推广辐射到了全国12个省。而在获奖之后,“个性化思维构建教学”又确定了新方向——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为思维而教”改革中,师生都在快速成长。目前,学校大大小小的课题有70多个,一支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团队日渐成熟。2008年以前,学校只有2位教师在济南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奖;近几年,涌现出5位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12位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37位济南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有60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其中陈鹏获全国青少年国际象棋冠军,并晋升为国家运动健将;有200多人在舞蹈、钢琴等专业获得较高等级,单钢琴十级的就有1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