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学区制建设有效解决“城市化”和“择校”难题

本报记者 陈敏
  济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并着力构建政策导向、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三位一体的资源配置模式,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多措并举,实现了“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应上尽上”。
免试入学,实现学区无缝隙覆盖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济南市就根据《义务教育法》要求,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每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定了相应学区。其中,小学严格按照学区招生,免试入学;初中学校则采取学区内对口小学整体直升办法,免试入学。2013年,济南市进一步加大了学区公示力度,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公示栏等将学区向社会公开,做到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范围无缝隙覆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保证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济接受义务教育,全市在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82所公办学校作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基本满足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为了缓解新出现的矛盾,2014年,部分城区通过规范入学操作流程和量化赋分,有效地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会的公平。
增源挖潜,
破解“城市化”发展难题
  近年来,济南市政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旧村改造和商品房开发项目众多,在提高居民住房质量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新扩建小区孩子就学难问题。为解决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济南市自2011年启动城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遗留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仅2014年济南市就新建15所中小学,新增初中学位2160个、小学学位2770个。其中主城区有12所新建学校招生,增加初中学位1650个、小学学位2005个。2015年,将开工建设46所中小学,进一步缓解部分区域学位紧张、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同时,为解决阶段性入学矛盾,济南市深入挖潜,优化配置资源,适当增扩班数和班额,尽最大可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
建机制促均衡,破解“择校”难题
  实现教育公平,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是关键。针对客观存在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校之间教育资源差异问题,近年来,济南市实施中小学配置标准化工程,累计投入36.05亿元,完成全市924所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省级验收,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无差别配备。全市1148名符合交流条件的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教师全部进行了交流,2014年秋季学期又有2089名各类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校际师资力量日趋均衡。此外,通过名校托管、组建教育集团、城乡联盟等形式,实现了校校多元融合。
  除了实现教育资源均衡,政策引领是破解“择校”难题的又一把钥匙。在济南市,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时间表:
  上世纪90年代,高中招生60%以上的指标平均分配到初中学校。
  2007年起,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中考时不享受高中学校指标生和推荐生待遇。
  2012年,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停止收取择校费,严禁跨区择校。
  2014年,高中学校指标生占到了总招生计划的68%以上。
  作为控制义务教育择校生的配套措施,2014年,济南市教育局还出台文件,要求各中小学在新生入学及毕业年级分别对学生身份界定情况进行社会公示,在坚决杜绝“人情生”的同时,自觉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此外,济南市高中阶段招生严格实施阳光招生,严格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有效降低了家长择校的心理预期。
  “我们还将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公示制度,完善集团化发展、联合办学、委托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多元办学体制,进一步丰富义务教育学区制内涵,推动学区内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一体化,形成学校管理新格局,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品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