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偏远山村小学快速发展的秘密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地处青州西南山区,是全市最偏远的一所小学;由3个教学点合并而成的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平均年龄达52岁,严重老龄化;有的老教师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开机关机都不会……
  这所“特点”鲜明的小学就是青州市庙子镇上庄小学。
  但是,就是这样一所小学,近年来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更可喜的是,教师从专业素养到职业状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快速改变的秘密在哪里?前不久,记者走进这所小学,寻找其中的答案。
把教师慢慢引上发展之路
  牟恒水出任上庄小学校长时,学校仅有几台教学管理用电脑,多数教师没有机会接触这样稀缺娇贵的设施,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还只是纸上谈兵。为此,学校筹措专项资金,为每位教师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全员学习信息技术,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赞同声音与质疑声音同时出现,校长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年龄大了,眼睛花了,我们学不会电脑操作。
  “年龄不是障碍,我会一点一滴地教大家从头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会让我们享受教育过程,焕发精神动力,远离职业倦怠,幸福地做教师。”牟恒水耐心地说服大家。每天下午放学后,校长总要留下来手把手教教师们学习电脑操作,从开关机到简单故障的排除,从办公软件的应用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网络资源的下载到网上教研,一步一个脚印,两年如一日,从没间断过。为了缩短教师电脑入门的学习周期,他把学习内容制成简单易懂的学习便签,分发给教师,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然后再让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结对子,一对一分组帮扶。
  “牵马河边易,让马饮水难。”要让教师把学习内化成自觉行为,需要循序渐进,需要鼓励,需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需要制度约束。学校对教师们的学习情况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评比,并对走在前面的教师发放诸如鼠标垫、U盘等与学习有关的奖品,让教师们始终处于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氛围中。学校还把每位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的过程录制成视频,再拷贝到他们的电脑,让教师们体验感悟电教课的奇妙和优势,寻找不足,自我提升。
  “教了一辈子书,还真没从屏幕上看到自己讲课的样子。我得把电脑带回家让儿子看看老爸是怎样上课的!”一位58岁的老教师说起自己的进步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不单单是教学技术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促成了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书为中心”向“以资源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在这所偏远的山区学校落地生根后,教学质量也一步一个台阶。
  现在,上庄小学的专任教师人人都能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课件,熟练使用电子书包资源来授课。更让人欣喜的是,教师们翻山越岭、走街串巷,把电子书包资源安装到了家长的电脑中。
创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上庄小学在师资严重老龄化、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历经两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求实之路。是什么样的治校方略产生了这样持久的凝聚力?
  “老师们在教学一线奋战,我这个‘后勤部长’就要设身处地为广大师生做好细致的服务。”从牟恒水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上庄小学的教师分散在15个小山村,早上翻山越岭赶到学校,往往早饭吃不好。有的自带煎饼咸菜凑合着吃点,有的甚至拖到中午和午饭合并成一餐。后来,该校经多方筹资,采用“学校出一点补贴,教师拿一点”的办法,解决了教师们的在校吃饭问题。
  教师没有好的身体,就不可能安心上好课。学校发动全校教师学习太极拳,开展校园健身活动。一时间,上庄小学校园里有了新的风景:做完操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围成圈,观看教师们练太极拳。学校还设置了教师健身室、活动室,购买了多种健身和按摩器械。教师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健身,可以享受器械的颈椎按摩,也可以读书、写字、画画,彻底改变了教室、办公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模式,校园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生日,孩子们的真诚让我感动,校长的‘预谋’更让我惊喜。我将把这份喜悦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许静老师说。在她过生日那天,校长用精心“策划”的活动给了她一份惊喜,更让她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动。
  教师们说,在上庄小学做老师,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学校的关注,收获着教书育人的快乐,体验着读书、学习的充实。“这样的感受积累起来,沉淀成了我们一生的职业幸福。”一位教师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