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四重“蝶变”

本报记者 宋以生
  淄博市临淄区开展规范的教师教育工作已有十年,那时每年安排60万元作为教师教育专项经费,名师或名校长每人每年享受5000元培养经费,还组建教师教育专家团,开展名师、骨干教师“影子培训”等。十年来,该区积极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教师教育工作创设良好的条件,逐渐沉淀教师专业成长的厚重土壤,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了翅膀。
由“全员培训”向“分层培训”转变
  前几年,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临淄区教育局副局长张锡华:“临淄区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全员培训。这种培训在一定时期内对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善学科教学效果明显。但随着培训的深入,问题就出现了:名师认为学科通识培训的引领作用欠缺,青年教师觉得教育科研培训接受不了。”
  面对这个问题,张锡华给记者作了这样的比喻:“全员培训好比一支箭,每个教师好比一个目标靶。培训往往内容统一,而每个教师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如果用一支箭来打多个目标靶,自然就会存在不能中靶的现象。”
  为增强教师全员培训的针对性,临淄区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将全体教师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分层培训,即对名师、骨干教师重点开展研究性培训,对青年教师和薄弱教师重点开展学科通识培训和基本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对其他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重点开展学科素养和学科知识建构能力培训。
  “原来,全区所有的初中语文老师集中在一起培训,有些培训理论层次比较高,青年教师难以接受。现在,我们组织青年教师单独培训,区教育局安排了更多教材通识培训,以及示范课展示,我们受益匪浅。”齐陵二中语文教师张强说。
由“区级培训”向“校本培训”转变
  在临淄,教师除了每月参加半天的区级培训,还参加学校的校本培训。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校本培训。”张锡华对记者解释说,“区级培训往往更宏观,解决的是面上的问题,无法针对学校教师集体或者教师个人。而校本培训则贴近实际,关注教师个体教育教学,实效性更强。”
  这个暑假,临淄区实验小学的王景涛副校长一直在思考如何安排下学期的校本培训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已成趋势,教师更需要体现课程开发方向、体现学科本质的校本培训。”王景涛说,实验小学实行“菜单式”校本课程,教师自主申报,学校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
  “学校同意我参加新教育实验开放周了!”实验小学的李晓芹老师在研究京剧课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想通过观摩学习提高自己。没想到提出申请不久,学校就同意了,这让她很高兴。
  很多学校都将校本培训作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齐都花园小学以“教育案例”引领校本培训,高阳中学围绕“信息化主题教学”强化校本培训,临淄中学开办“幸福讲堂”等等。
  金茵小学主张校本培训走进课堂,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邀请名校老师上示范观摩课,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观摩名师的课堂,让我对如何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并在课堂上争相展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金茵小学教师杨洪芬说。
  据了解,为增强校本培训的时效性,临淄区制定出台了《临淄区校本培训指导意见》,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培训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该区还将校本培训纳入年终督导评估,实行校本培训学分制,增强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讲授式培训”向“体验式培训”转变
  小心翼翼跨越断桥、带着眼罩在“哑人朋友”的帮助下克服重重障碍前行、队友用手托举队友的双脚翻过“逃生墙”,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会赢得阵阵掌声。这是临淄区开展教师拓展训练的场景。如今,在临淄像这样的教师拓展培训每周都有,累计培训教师800余人。
  “当前,教师群体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倦怠、压力大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张锡华说,“传统教师讲授式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育人的问题,但对教师本身的问题关注度还不够,而体验式培训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此,临淄区依托临淄区教育中心,投资60余万元,建成室内外体验式拓展训练基地,设置攀崖、天梯、空中断桥、相互依存等80多个小项目,以及心理测评室、个体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沙盘绘画室、催眠意象室等功能室,对教师进行生存训练、心理测量、潜能开发、管理培训等。
  “培训让我真正融入团队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会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用积极的态度迎接每一缕阳光,干好工作,认真生活。”体验式培训后,临淄区皇城一中教师郭新秀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据了解,体验式培训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临淄各类教师培训中。该区与北大方正教育中心联合,对全区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面对面的培训,突出互动,强调体验,使教师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培训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