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梦想都开花

本报记者 张桂玲 通讯员 张伟伟
  “‘生长’,是自2007年建校以来学校文化体系中的关键词之一。但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壮大,以及北校区的融入,新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2012年,刚刚上任的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小学校长王翠玲,在多轮次的课听下来后敏锐地意识到,表面上看学校教师整体发展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本应在帮带青年教师队伍中起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却不知不觉步入了“成长停滞期”。
  “一定要找到最适切的路径,帮助他们从优秀走向卓越!”可这条路径在哪里?走进赵秀荣老师的教室,看到她正有声有色地上自主探索的“教室文化”课时,王翠玲忽然有了答案:“就像赵秀荣老师一样,其实每个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是他们没有发现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特色。”
  2012年9月,凯瑞小学“特色教师发展团队行动”拉开大幕。
新突破:从瞄准“特色”起步
  “只有为教师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促进教师突破自我,不断‘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基于此,学校以发展部为核心,面向全校教师发出了“成立特色教师发展团队”的倡议:“通过分析提炼,帮助教师发掘各自的学科教学优势、课程发展优势、德育培养优势。”“指导、引领教师丰富内涵,发展各自的教学特长、课程特长,展现独特的德育魅力。”“帮助教师提炼、形成并巩固科学的学科教学方法、独特的课程建构经验以及成功的德育手段,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搭设教师成长的阶梯。”……逐条读下来,教师们明白了:学校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实实在在为教师成长“搭梯子”。
  那么,申报“特色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没有任何门槛,只需你提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任何教师都可以申报,不受教龄、年龄、教学资历的限制。”王翠玲说,这样做是为了激励、帮助所有教师,让他们从自我欣赏的角度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优势,积极参与特色项目的研究。
  为全面打消教师在研究中顾此失彼的顾虑,学校采取了“放宽政策,集中突破”的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个人的做法与学校的要求、规定有冲突或重复时,教师可以提出更有利于自己特色发展的评价方式,经过发展部及学术委员会认定,可以采取更科学的评价考核办法。同时,学校根据特色研究所需,支持教师争取市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并为教师课题研究提供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根据研究阶段需求,积极邀请专家为教师特色发展诊断、把关。
  “你有帆桨,给你阔海;你有羽翼,给你长空。”在凯瑞小学,这句口号变成了一把火,迅速燃起了教师“重新发现自我”的成长热情。
新成长:从“试一试”开始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说的是哪个季节?和我们正在感受的季节一样吗?”“谁能说一说,在春天里,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们一番兴致盎然的讨论后,教师一脸神秘地说:“老师也很喜欢后两句,不过呢,我是通过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话音未落,只见教师如变魔术般地“变”出了两幅剪纸作品——“燕子”、“鸳鸯”。顿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片赞叹声。
  如果你以为这是语文课,那就错啦!这是美术教师刘娟主持的校本课程剪纸课中的一节,它体现了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状态。这正是王翠玲听评课时最为赞赏之处。
  刘娟说,两年前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自己擅长的剪纸艺术纳入美术课,并与传统文学如诗词、歌赋、传说、故事等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没想到,不知不觉进入课程研究状态后,自己竟欲罢不能了。
  看到课程开设以来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刘娟改变了“原地踏步”的工作状态。目前,由刘娟主编的中年级剪纸课程初稿已修订完成,课程编排非常清晰,得到了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的一致好评。
  在凯瑞,像刘娟一样在“寻找特色”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并找到新的成长点从而踏上成长之旅的教师还有很多。
新气象:“各美其美”地生长
  鼓励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鼓励他们积淀“不一样的自我”的底气。在王翠玲眼中,生长之美即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包括刘娟老师在内,迄今为止,两校区已申请、认定的特色项目达17个,参加人次30余人。
  赵秀荣老师申报的“共创和谐润泽的教室文化”阶梯式年级德育课程,依照年级段分为“学生篇”、“教师篇”、“家长篇”,将不同年级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创造性地编排成书,成为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实施德育的指导手册。
  “原来,六七岁的孩子都能自己组织社团,自主制订社团章程,而且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堪比大人。太让人吃惊了!”赵秀荣班内一位家长参加班级活动后,不禁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赵秀荣更是乐在其中:“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个体,因为其中充满惊喜、充满感动。”
  王双老师带领备课组开展了“单元主题板块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转变了以往单一的一课一讲的方式,告别了复杂的讲解。整合教学将教材学习时间缩至原来的一半,让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学习《小古文一百课》等。一年多的实验效果明显,班内大多数学生都能出口成章。
  这项研究对于王双来说价值不可估量。执教过全国公开课的她,曾经陷入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走的迷茫之中。如今的她豁然开朗:“特色项目研究,让我突破了自己的专业发展瓶颈,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止于课堂,而是由课堂开始,走向学生。”同时,备课组的李凤珍、李丽、周庆云、王珍、姚宗鹏老师对该项研究也高度赞同,很快参与团队行动。
  此外,像亓慧芬和团队成员的特色发展项目“微课走进数学课堂”,音乐教师刘素珍研究实施的“打快板,唱儿歌课程”,数学老师徐江燕与科学老师闫冰洁共同开发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语文教师刘晓的“摄影课程”,李洁创设的集传统文化渗透与写字指导于一身的“写字课程”,这些课程虽然还称不上无瑕,但无不展示出凯瑞教师的“生长”之美。在王翠玲眼里,“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有让教师不断发现自己的‘不同’并给他们绽放美丽的空间,学校才会真正充满生长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