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本报通讯员 胡安迎 记者 任甲斌
  近日,莱芜市发改委、教育局、人社局、编制办和财政局五部门联合印发《莱芜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到2020年,该市将实现中职与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起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构建起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骨干,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延伸,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高、中、初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目前,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职业中专(高中)2所、成人中专5所、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点)12处、乡镇成技校20所,共有在校生22000多人,教师1300多人。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够、专业师资相对缺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布点分散、标准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该市教育局副调研员鹿忠勤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不足。
  随着济莱协作区建设不断深化,该市立足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着力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但目前,该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目前全市工业企业30万左右的从业人员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仅占6%,与全省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根据莱芜及周边地区人才需求状况,中级以上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40万人,求供比例为8:1左右,需每年新增劳动力2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2.5万人,与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迫切需要提高待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莱芜市教育局师范职教站站长郑飞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大计。”
  《规划》突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衔接体系和加强校企合作等三大重点任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加强现有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该市将依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和莱芜技师学院规划建设莱芜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含教师培训中心)。实训中心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5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融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技术研发与服务、产品生产、成果推广、合作交流于一体。该中心重点建设机械加工、汽车维修、建筑实训等9大类实训基地。建成后,将达到年学历教育5000人,年职业技能鉴定3000人,年社会培训15000人次的目标。同时,将积极优化职教服务产业布局和职教区域城乡布局,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为完善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该市一方面将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探索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等多形式的衔接方式,另一方面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该市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试点,支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莱芜技师学院“合作培养”模式试点。今年,该市将支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与本科院校合作开展“3+2”培养模式试点序列,并逐步扩大试点专业。同时,逐步建立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互联、畅通的学分认可机制,探索建立技能与学分转换机制,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学历互通机制。
  该市还将构建校企合作科学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在此基础上,推动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校企合作各项制度。探索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并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为确保这些核心举措发挥有效作用,该市将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市级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编制、教育、人社、财税、经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教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各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包括优抚、奖励、税收金融支持等在内的政策扶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