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 深度合作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鹿忠勤 郑飞 刘婷
  “校企融合,深度合作”是在日前全国校企一体化经验交流会议上,与会专家对莱芜市职业教育改革特征的高度概括。近年来,莱芜市大胆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新模式,开创了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围绕岗位办专业
课堂教学“车间化”
  莱芜市职业院校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需设教、以岗定课,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形式,实现了课堂教学“车间化”。如莱芜市职业中专与青岛英派斯集团,从2002年开始合作,起初重在安置学生就业,2004年后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一般性操作实训,第三年开始交替到企业进行“企业化”学习,重点学习厂规厂纪等企业文化、专业机械使用等,进行定岗操作实习。在企业期间,每周安排不少于两天实操理论的学习,学习内容根据岗位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授课任务由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企业负责学生和带队教师的生活、住宿,并发放实习工资和津贴。
围绕专业办产业
校内实习“企业化”
  莱芜市通过积极发展校办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使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均成为受益者。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粉末冶金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的研发优势,与邯郸史威冶金设备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金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校企双方进行全方位合作。金威公司既是生产企业,又是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真正将研发、生产、教学融为一体,年产高性能钢结硬质合金200吨。
  同时,莱芜市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在资金和硬件上予以扶持。多所院校建立创业孵化园,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成立创业团队。如莱芜技师学院学生自主经营的“梦想蛋糕屋”、“技弘家电维修部”、“腾飞汽车美容公司”和“小荷超市”等。莱芜市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各职业院校把“淘宝”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提供场地等,鼓励学生网上开店。仅“双十一”一天,学生网店营业额就突破10万元。
从两段培养到全程共育
校企成为育人“双主体”
  莱芜市积极探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特变电工山东鲁能泰山电缆有限公司的合作,正是从两段培养模式向校企一体化全程共育模式转变的生动实例。2011年4月,校企双方采取“学校专业培养+公司上岗培训”的模式,遴选58名毕业生组建了“鲁缆班”,经过短期培训后派到企业顶岗实践。之后,校企双方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共同组建招生小组,由鲁缆公司与报名学生在入学前签订就业意向。公司与学院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建设专业,每周对学生进行知识宣讲和业务培训,并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育人主体。
从单向帮培到双向互惠
校企成为发展共同体
  莱芜市积极探索学生培养安置和企业员工培训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正顺建设集团合作建设了“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基地、进行实训指导和职工培训等,不仅使学生毕业时获得毕业证、施工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证和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而且承担8个工种特种作业人员和3类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每年达5000人次。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长苏志刚认为,这种“把学生培养和社会培训合一在一个平台上”的校企一体化模式,能“真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