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让宣传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本报记者 蒋世民 通讯员 刘志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怎么入学、怎么转学籍,咱一点也不‘抓瞎’,因为每当有重要的教育政策出台,教育部门总会走在前头,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解读,让咱群众觉得教育更透明,也更亲近了。”说起孩子上学,3年前来东营安家落户的老王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据了解,在2013年度东营市综合考核中,东营市教育局被表彰为先进集体,获得一等奖,在23个社会政务部门中考核成绩名列第一。根据社情民意调查,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连年保持在高位。东营教育能够在普通百姓中享有这样的美誉度,与该市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密不可分。
用教育宣传凝聚社会共识
  “开展教育宣传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上发表一些宣传稿件,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大宣传’理念,及时做好与社会的沟通,服务群众需要,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社会舆论方向,让社会了解教育、相信教育,让群众理解教育、支持教育。”东营市教育局局长梁海伟说。
  为了使教育宣传工作真正服务群众,东营市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把宣传工作贯穿于常规工作的始终。在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开始前,该市积极联系《大众日报》、《山东教育报》、《东营日报》等媒体,对各学段招生政策、招生简章、招生计划、招生资格等进行广泛宣传;招生过程中,利用多家媒体宣传招生工作呈现的亮点;招生工作结束后,在相关媒体上报道经验做法,为招生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赢得了群众对教育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面对各类主体存在多元利益诉求的客观现实,该市充分发挥教育宣传的引领作用,帮助群众作出正确的教育选择。通过组织开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讨论活动,在《东营日报》开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谈”专版专栏,刊发来自全市基层校长教师的笔谈文章20余篇。通过主题演讲、报告会、辩论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教育行政干部等各类主体实现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交流碰撞中达成共识。
用教育宣传服务群众关切
  “刚来东营打工时,我确实有些担心,因为孩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今年招生期间,教育局的同志把政策介绍得清清楚楚,报名当天,我带着闺女不到一个小时就报上名了。”来东营打工的丁先生说起孩子上学的事来,仍然难掩激动之情。
  近年来,东营市深入践行“传播、沟通、服务、引领”大宣传工作理念,积极为群众解疑答惑,使教育宣传的先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东营市在总结经验、传播成绩的基础上,着力做好沟通文章。教育点多、面广、线长,热点难点层出不穷,群众高度关注,常常出现意见不一致现象。该市努力在多元教育舆情中占据主导,在众口难调中谋求共识,对社会关心的教育问题超前回应、及时回应,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分管教育宣传工作的副局长王梅英介绍,2013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力推行电脑排位、群众监督的“阳光分班”。一开始,有些群众不理解、不接受,认为此举剥夺了自己孩子“上好学”的权利。经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后,他们欣然认可了这一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
用教育宣传提升工作效益
  为切实提升教育宣传的质量和效益,东营市着力加强教育宣传机构、阵地、制度建设,不但拥有自己的教育电视台、教育信息中心,还成立了教育新闻宣传中心,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考核办法》、《新闻信息报送宣传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强责任目标管理和考核力度,为推动全市教育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市还注重发挥教育典型的带动作用,积极培植宣传工作典型,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经验影响,促进教育宣传工作高效开展。近年来,该市先后开展了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个人及年度十大教育新闻评选表彰等活动。《东营日报》先后推出教育专版,推介首批十名功勋人民教师和受国家、省表彰的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模人物。
  “我在学校专职从事宣传工作已经4年了,去年年底被评为全市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这是对我多年来工作的认可,同时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东营市第一中学宣传干事丁子勇说,“起初学校并不是很重视这块工作,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但这几年市教育局宣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让学校尝到了甜头,真正意识到‘宣传也是生产力’了。”
  为了形成宣传合力,东营市探索建立了相互协调、运转高效的教育宣传工作联动机制,构建了市、县、校三级教育宣传网络,各主体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挖掘教育工作亮点。“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主体’既包含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等组织层面,也包含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体层面。只有‘区域性推动’、‘典型化带动’、‘多主体联动’、‘常态化行动’,才能使教育宣传工作由单边行动扩展为整体联动,立体式、纵深型、整体化推进教育宣传工作。”东营市教育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季俊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