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脚步加快前行

本报记者 孙荣光
  “我们本次参赛的作品是‘山地小麦收割机’,作品创新点是机器体积小,净重20公斤,便于携带,适于复杂地形工作,采用电池作动力,节能环保……”
  12月6日上午,在首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决赛机械类作品比赛现场,3号作品——“山地小麦收割机”的设计团队正在向评委做PPT汇报演示。5分钟的汇报过程中,记者看到身着深色西装的汇报人落落大方,语言条理清楚而简练,始终面带微笑。
  在随后的答辩环节,5位专家评委在10分钟内开始轮番“发难”:“动力电池采用的是铅锌电池还是锂电池?”“为什么不采用动力更足的小型汽油机?”“剪刀的最大剪切力是多少?”……紧张的气氛让记者不禁为答辩人捏了一把汗。好在答辩者事先做足了功课,答辩还算令评委满意。
  在赛场外,记者采访了“山地小麦收割机”的设计主创、烟台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大三学生姜涛。据姜涛讲,本次参赛作品的创意来源于团队刘恒同学。小刘家在青州农村,家乡地处丘陵地带,每年的耕种、收割都靠人工,工效很低。在今年6月份看到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首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通知》后,姜涛提出了设计“山地小麦收割机”的设想,包括刘恒在内的5名同学一拍即合,组队参赛。5个多月的时间,团队成员实现了他们的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设计图纸、第一次上车床加工模具,第一次机器试运行,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本次大赛让我们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感谢评委老师给予我们的鼓励和建议。我们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小姜兴奋地说,“我和刘恒决定赛后去申请专利,毕业之后自己创业搞研发。”
  和姜涛想法不同,潍坊学院“无动力式液压控制装置”团队的设计成员孙冉想考研。这个机电系为数不多的大三女生对记者说:“通过参加省赛,作为一名女生,我增加了继续学习机械专业的信心。看到与其他团队的差距,我也坚定了继续深造的决心。”
  记者从作品展示区看到,本次机械类参展作品20余项,大到“智能饲料投放器”,小至“遥控自行车锁”;既有“热管式低温两效海水淡化设备”高端科技产品,也有“自动垃圾封袋器”等实用发明。评审专家在青岛农业大学设计的“小型弯管机”前不吝赞扬之辞:“机器完全可以拿到网上去卖啊,既小巧又实用,有市场前景。”
  谈到机械类作品比赛的感受,评审专家、济南大学郭培全教授对记者说,本次大赛的整体水平不错。进入决赛的37件参赛作品大多数具备了工程技术创新要素,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还有一些小发明,虽然没有太多学术价值,但实用性很高。科技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专家们对参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予以肯定。
  据了解,首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是省教育厅为引导、支持、激励大学生和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面向驻鲁普通高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大赛。整个大赛由校赛和省赛两部分组成。参赛作品分为电气类、电子信息类、化工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和机械类5个类别。作品奖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山东大学等39所驻鲁普通高校的139件作品最终进入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