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一“堵”一“疏”根治违规择校

  本报讯(记者 胡乐彪)“听说今年立新小学没有择校的了,属于哪儿就在哪儿上,不知是真是假?”“真的!不属于学区范围的托关系、走门子也不行了。”日前,记者在枣庄市立新小学门前采访,许多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议论起新学期招生的事,纷纷对今年该市阳光招生、“堵”“疏”结合遏制择校的举措点赞。
   多措并举:
让招生在阳光下进行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人口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渴望子女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择校,已经成为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损害了教育公平。因此,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群众反映最突出的违规择校问题,枣庄市教育局立说立改,开展了控制义务教育违规择校专项整治活动。
  从5月16日开始,该局制定并下发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择校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和《关于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指导意见》。之后,又专门召开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暨违规择校专项整治活动动员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在招生过程中,各区(市)通过采取公开学校招生范围、严格控制招生计划、禁止招生乱收费、实行小学升初中电子化分送、实行招生情况上报制度、实行学校规模及班额报告和通报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义务教育招生工作更加规范。同时,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19所,增加教室361个,大大扩增了城区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享受良好教育的需求。
 由于往年盛行“择校风”,城区学校生源急剧膨胀,有人责怪教育管理部门“控择”不力;孩子择校无希望,又有人抱怨招生不讲原则。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城区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因学生数量多、难管理,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按标准不超过50人的教室里,却挤进了70多人,最多时有80余人。”在立新小学工作了30多年的王老师痛心地说,“学生多了,我们唯一不用担心的就是学生驼背。但是,安全系数和教育教学质量却令人担忧。”
  今年,由于实行“零择校”,立新小学一年级新生班额由往年的七八十人缩减到不足60人。校长李敬表示:“将严格落实划片招生政策,让招生在阳光下进行,不让大班额现象重演。”
    遏制择校:
让家长回归理性
 枣庄市教育局一位资深人士表示,从择校到择班,甚至择老师,家长不惜气力,无外乎希望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学校。现在,高中学校招生实行指标生政策,让老百姓不再盲目。该市高中录取分为城市和农村两条线,对非择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降分录取,并对农村学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加大降分幅度。这就意味着,挤破了头上城区学校,有时候还不如在学区内初中读书上优质高中的几率更大一些。未来的教育,将朝着越来越均衡的方向发展,家长的择校行为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划算的选择。
 陈女士的孩子今年刚满三岁,还没上幼儿园,为了孩子,今年她四处打听,找知名幼儿园。“就算远点儿、贵点儿也无所谓。”就在忙活孩子上幼儿园的事的同时,陈女士还作出了孩子三年后上“名小”的长远规划。然而,随着新学期遏制择校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实施,她也渐渐没了先前的想法。
  “没想到教育局动真格的了。”在光兴里小区居住的刘先生感慨,自己不住在立新小学招生范围,如果在往年找找人让孩子上学应该没问题。今年不行了,最终他的孩子在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上了学。
 择校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使得部分农村户籍学生回原户口所在地就读初中的现象越发普遍。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回民小学等户口原在西王庄乡、税郭镇的学生,回原籍就读初中的就有近200人。农村初中学校重新红火起来,流失学生较往年明显减少。
 遏制择校,表明了政府对特权的零容忍。如今,枣庄市各项招生政策越来越公开、透明,“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已行不通。遏制择校就像一缕清风,提升了教育形象,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推动了全市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