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教育均衡发展家长不再为送孩子上远处重点校受累

本报记者 汪运恒
  “瞧,现在学校教学楼焕然一新,各类设施完善,教学质量连年攀升。这就是咱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啊!”正送孙子到新泰市石莱镇中心小学上学的王德宝老人对记者感慨道。
  从一所办学设施不完善的薄弱小学到软硬件兼优的特色学校,石莱镇中心小学的转变,是新泰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缩影。
  新泰市教育局局长赵连军表示:“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出实招,做实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泰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差距明显缩小。在获评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先进县的基础上,近期,新泰市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
优化校点布局
促进入学机会均等
  为创造均等的入学机会,新泰市从优化学校布局入手,推进优质资源“三倾斜、三集中”,即向农村倾斜、向山区和库区倾斜、向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向镇区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向人口密集地集中。全市包括教学点在内的农村小学平均服务人口5000人左右,学生走读半径在1.85公里之内,逐步构建起了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均衡优质的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硬件投入
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初冬时节,记者驱车来到谷里镇初级中学。矗立在田野中的这所学校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塞满书籍资料的图书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
  随着新泰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不仅成为当地的风景,各类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也不逊色。
  2011~2013年,新泰市连续把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等工程列为全市“十件实事”或重点项目,累计投资15亿元,新建、扩建中小学132处,均按新的抗震设防标准建设,安全使用期不低于50年。2014年,该市又将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条件提升工程列入民生实事,投资近1亿元,建设12处学生公寓和10处餐厅。
  目前,新泰市中小学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均按标准配备电子白板,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无线局域网和光缆双覆盖;配足配齐了音体美卫器材、理化生实验设备,中小学图书室全部达标。
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科学调配师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激励教师从城市向农村、从优质校向薄弱校合理流动,新泰市开展城镇中小学教师、干部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挂职活动,分批分期派市直学校科技拔尖人才、泰安市级以上名师到偏远乡镇学校支教示范、辐射带动。
  为加快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老化和学科性师资短缺问题,2011年以来,新泰共招聘教师633人,95%以上被安排到农村任教,建立和完善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从2011年到2013年,新泰市涌现出齐鲁名校长、泰山名校长16名,泰安以上名师117人、教学能手180人,29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名师荟萃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城乡师资逐渐趋于均衡,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对此石莱镇初级中学校长刘德春深有体会:“以前,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办学差距比较大,学生家长总是想方设法把孩子往离家远的重点学校送,不仅学生累,家长也有苦难言。现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软硬件差距明显缩小,孩子们再也没必要择校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