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10年探索形成新中考招生制度

    本报讯(记者 范宗武)针对传统中考给初中学生带来过多压力和负担的弊端,潍坊市从2004年开始,经过10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新中考招生制度,即“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12至2014年,省教育厅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对17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显示,潍坊连续3年是全省最轻的。在学生负担减下来的同时,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和高考升学率却上升了。
  多次考试:考试次数由一次变为多次
   潍坊市实行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前,学生只能在初三结束时参加一次高中升学考试。现在,高中升学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合二为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一结束时,学生可以参加地理、生物考试;初二结束时,可以参加除化学以外的其他各科考试;初三结束时,可以参加初中阶段所有学科考试。如果学生对初一、初二考过的学科成绩不满意,初三时可以再考。高中录取时,以学生每门学科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录取依据。
  传统的中考是“要我考”,学生在考试面前是被动的。现在允许学生提前参加考试,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把选择考试权还给学生,把主动学习权还给学生,变“要我考”为“我要考”。这样会不会出现学生忙于应对考试,多考、反复考而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呢?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对记者说:“从我市看,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学生和家长是会理性对待的。2014年,全市初一、初二提前参加考试的学生分别为480人和2537人,仅占初一、初二学生总数的0.54%和2.86%;选择的考试科目主要集中在历史、思品、英语、语文等学科。他们当中,43.5%的学生只报考一门,24.4%的学生选择报考两门,选择3门以上的比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等级表达:考试成绩由分数表达变为等级表达
  以前学生的中考成绩全部用分数来表达;现在,笔试的学科全部按A、B、C、D、E五个等级呈现。等级的划定主要参考两个因素:一是按照全体考生的实际考试分数分布情况,二是按照考试人数划定比例。从潍坊市看,各等级基本上表现为,A等大约占考试总人数的15%,B等占20%,C等占30%,D等占20%,E等占15%左右。
    “等级表达”使名次概念彻底退出中考,将学生从分分必争的极端追求中解放出来。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减轻了,也为广大教师放手推进课堂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等级表达”让总分掩盖下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现在每科都用15%的A等比例来评价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优势科目呈现出来。2006年,市区学生至少有一门学科是A的比例为48.8%,而今年则提高到了72.5%,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激励,找到了学习和成长的自信。“等级表达”保证了所有课程在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下开齐上足、有效实施。现在如果学校开不全课程,最急的是学生和家长。各学校努力开齐、上好各门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现在,初中学校校校有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校园吉尼斯等,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综合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中考录取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前,录取学生只看学科笔试成绩;现在,除学科笔试成绩外,还看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行为表现。
    2013年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各高中学校组成专家组,主要根据学生的标志性成果评;现在全部交给了最了解学生的初中学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等大约占初中毕业生总数的30%,B等占50%,C等约占20%,对D等从严控制。同时,如果初中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对其A等比例适当上调1~3个百分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直接纳入高中录取,并与语文、数学和英语有等值的权重。
  为了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公正,潍坊市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严把各初中学校评价方案关。学校的评价方案必须符合市教育局规定的原则要求,必须体现客观公正、各方参与。二是评价主体多元。由最了解情况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成长导师、同学等分别进行评价。三是结果公示公开。一月一公布,一学期一汇总,毕业评价由6个学期的评价结果分别按一定权重累加得出。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建立起了初中校长负责、评价方案审批、结果公示申诉、督导评估保障、结果备案备查等多项制度,以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让阳光操作成为常态。
    多元录取:由单一的按分数划线录取变为多形式招生
    潍坊市新中考招生制度的录取形式为由高中学校自主的综合录取、推荐录取和特长录取等。而在改革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生的总分和各校招生计划,统一划分数线,录取完交给高中学校。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录取方式即综合录取。高中学校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考生综合素质等级进行录取。录取时,根据各学科成绩等级实行综合录取,即把综合素质、体育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分别视为一门学科,将其与9门文化课学科按照育人功能和学习内容权重等匹配成三个组合:综合素质与语文、数学、英语为第一组合,体育健康和物理、化学为第二组合,实验操作技能与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为第三组合。每一组合内各科成绩可以等值互换,如:语数英综四门学科,一个学生的成绩是2A2C,另一个学生的成绩是4B,在高中招生时,这两个学生的成绩同等对待。招生录取时,由各高中学校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录取方案自行录取,各高中学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在录取办法上各有不同。
    实行等级录取会不会造成相同等级学生集中而难以取舍的问题呢?徐友礼说:“从实践看,由于潍坊市是以市区和8个县(市)分别作为一个区域相对独立招生,每个区域初中毕业生基本维持在1万人左右,在这个数量范围内,迄今未发生因大量学生学科成绩完全相同而导致无法录取的情况。有时会出现两三个学生成绩完全相同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全部录取。”
  第二种方式是推荐录取。主要是为两类学生设计的:一是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由初中学校校长和具备诚信推荐资格的教师实名推荐,作为高中特招的依据;二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才”、“怪才”。这两类学生招生控制在学校招生总计划的5%以内,经过高中专家测试、公示备案等环节录取。
  第三种方式是特长录取。主要是高中学校对有艺体特长的考生进行录取的方式。一般由有艺术、体育教育传统的高中学校实施,学校自主组织特长考试,根据招生计划,结合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录取。
  徐友礼概括潍坊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时说:“‘多次考试’消除了‘一考定乾坤’给学生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等级表达’让学生不拼分数,而致力于做到合格加特长;‘综合评价’保障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多元录取’搭建起了不同类别优秀学生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立交桥,为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