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群:从 学 生 出 发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孙世杰
  张群对教育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敏感。
  这种敏感使她的目光更多地落在学生身上,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学校,不断思考怎样才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当下与未来负责。
  于是,“从学生出发”也就成了她坚守的一种办学理念,同时也成了她与老师改造学校、思考和设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学校的每棵树、每次活动、每个节日中发掘有益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育内容,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快乐地学习,播种和编织自己的梦想……张群和老师们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改变着学校。于是,在学生们的眼里,学校生活就有了另一种色彩。
  慢慢地,这一切在这所让学生们喜欢的学校里孕育了一种教育生态,一种让学生快乐成长的生态。 
  9月1日,学生们从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快乐的校园生活。
  这种快乐生活始于学校专门为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入校课程。
  新生入学那天,校园主路上铺着大红地毯,一直延伸到学校广场和教学楼。一进大门,迎面是一道美轮美奂的彩虹门——“希望门”,寓意着学生第一天走进校门就充满了希望。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夹道欢迎下,家长领着蹦蹦跳跳的孩子穿过“希望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学生们来说,原本陌生的校园不再那么陌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学生们在柿子园里赏柿子,看看学校饲养的鸡和小兔子,还有种植园里的蔬菜,参观餐厅、宿舍,还可以同新认识的小伙伴在广场上自由游戏。
  接下来,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学生与家长来到教学楼。教学楼入口,有热情的老师在导引;来到自己的教室门口,还有班主任老师在迎接。走进教室,学生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装饰、黑板上班主任老师特意为自己画的图画,听到的是老师特别为自己选的歌曲。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们自我介绍,排好座位。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其他科任老师,班主任老师播放了专门制作的PPT,里面有各科老师的照片、介绍和每位老师对学生说的温馨话语。然后,老师领着学生走出教室,熟悉教学楼各处场所、通道,教学生排队上下楼;将学生们带到老师的办公室,告诉他们,以后如果有事找老师就到这里来;把学生们领到卫生间,教他们怎么冲水、洗手、关好水龙头等。
  入学第一天,因为有了家长的陪伴,特别是有了老师的热情、周到、细心,学生们在学校里有了“家”的感觉。
  “学校是为孩子们办的,入学活动当然也要从孩子的角度来设计,让孩子感到学校很亲切,感到学校欢迎自己的到来。”因为从学生出发,张群懂得了学生。她说:“要让学生第一天来就喜欢学校。”
  学生们一天天走进校园,入校课程也在一天天延续。学校每天都安排一些让学生感到有趣的活动,直到9月10日的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也别具特色。首先是大手牵小手活动,高年级的学生每人牵手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到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活动的最后,让学生们出乎意料:音乐响起,校长在台上带头跳起了“小苹果”舞。于是,老师和学生也都跟着唱啊、跳啊……
  入校课程结束了,而学生们的小学生活却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 
  有一件小事,张群一直记在心里。
  一天早上,雨正下着。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幼儿园的大门口,一位家长用自行车送孩子入园。门口值勤的老师见家长和孩子穿着雨衣下车不方便,就赶紧走上前去把孩子抱了下来。
  这样的事情,对老师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却让学生家长很感动。
  事情虽小,张群却由此思考了许多。
  过去,发现有的老师对学生的热情问候没有热情回应的时候,她就觉得是个问题。“学生穿得整整齐齐,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笑着问老师好,老师却没有回应。那样学生自然会感到老师不喜欢自己,冷落自己。这种不经意的做法会影响学生一天的心情,会让学生不高兴。”她提醒老师们,“给学生一个笑脸,学生会有一天的笑脸;给学生一个笑脸,学生会还给你一个笑脸。”
  “要用父母般的情怀做老师。”这是张群时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
  张群的不断引领和启发,让老师们对学生的爱变得越来越丰盈。用父母般的情怀做老师,也就有了那些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令人感动的故事。
  学生特别喜欢单咏老师的美术课,因为她总能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想象变成艺术创造。她指导学生用葫芦瓢做戏剧脸谱,在玻璃瓶上做彩绘,用纸张手撕风景动物图,用木板刻印藏书票,用吸管和颜料吹出花草鸟树,用废旧的纸杯、盘子做立体软雕塑。学校的楼厅、教室到处都陈列着学生们制作的艺术品,琳琅满目。更令学生们向往的是,单咏还定期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举办个人服装设计展、藏书票展、摄影展、绘画展等,每次展览都会吸引众多学生和家长前来参观。
  王蕾老师说,自从教了一年级后,对“用父母般的情怀做老师”这句话有了别样的感悟和理解。原先自己脾气有些急躁,有时候在处理一些学生的琐碎事情时往往缺少耐心。如今,她发现自己不再那么急躁了,内心越来越柔软。“对学生多一分关注,多一分耐心,多一分宽容,你会发现,跟学生在一起真的挺好。当学生愿意跟自己讲一讲听到的有趣故事或者笑话的时候,愿意跟自己讲一讲心里话的时候,自己的心中也慢慢有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感觉。”让她感到奇怪的是,现在对自己的女儿也更有耐心了。
  恒涛双语实验学校每月都评选“月度人物”。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能够传播正能量,感动师生,就可以被评为“月度人物”,赢得师生的尊敬。
  刚开始的时候,评选“月度人物”只是在教师范围内进行。
  有一次,学校举行“月度人物”表彰大会。不经意间,坐在台下的张群听到旁边一个学生嘟囔道:“‘月度人物’怎么只有老师没有同学呀?”
  学生的话,张群记在了心里。
  在不久之后的“月度人物”评选中,就有了学生的形象和故事。
  “这件事情启发了我们。我们开始反思,过去组织活动习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却忽视了我们的学生。事实上,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活动才会有意义。”张群说,学生们参与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认识,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开始转变教育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赏识学生的创造,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当主角。
  学校一年有十几个节日,像赏花节、风筝放飞节、阳光体育节、经典诵读节、艺术节、科技创新节等。提起这些节日,学生们眉飞色舞。因为这些节日都是由学生自主设计、全员参与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赏桃花、放风筝、摘柿子、打雪仗,这些都成为学生们心中美好的记忆。
  “学校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们真的有好多想法。像在六年级开展的‘我为学校建一言’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来,学校的花园那么漂亮,能不能有个美丽的名字?阅读节可不可以举办演讲会、故事会?校园里能不能养几只小兔子?这些想法、建议,我们都会认真地倾听、采纳,让学生们感到他们的意见很重要。”学生们的表现,让张群更加体会到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有一片柿子园,总共55棵柿子树。
  怎样让这个柿子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快乐?如何从这些柿子树上开发出更多能够让学生受益的教育内容?这些成了一段时间里张群琢磨的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教育的本质要求出发,再普通细小的事情也能挖掘出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来。”张群带领老师们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来发掘柿子园的教育元素。
  于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柿子园成了学生们的乐园,成了一个“教育园”。
  春天到了,“寻找春天,唤醒绿色”活动也就开始了。柿子园里,不时有学生走了,又有学生来,他们急切地等待着柿子树“睡醒”过来。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柿子树真懒,别的树都长满了绿叶子,它才冒出几个小豆豆呢。又过了几天,小豆豆终于伸出了嫩黄的叶子。”“哇,绿叶长出来啦!”学生们奔走相告,发现的惊喜带给他们无限的快乐。
  柿子树枝叶逐渐丰满了,树下也热闹起来。一群群的学生来到这里观察、写生、摄影、作文,记录柿子树的生长,探究柿子树的习性,给柿子树浇水。秋天,树枝上挂满了小灯笼般的大柿子,“观赏柿子,金色满怀”主题书画展、摄影大赛、演讲征文、制作柿子版画又次第开展起来。柿子红了,全校师生在柿子园举行“柿子节”,这是最令学生向往的时刻。他们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策划,譬如怎样摘柿子,用什么盛柿子,怎么分柿子。谁的方案做得最好,学校就选用谁的。接下来,学校又举行“柿子文化超市”。有“自以为‘柿’”、“‘柿’情画意”现场绘画,有“一‘声’一‘柿’”对唱、串唱歌咏比赛,有“万‘柿’如意”猜谜,有“心想‘柿’成”小品剧,有“百家论‘柿’”科普讲座,有“盛‘柿’大典”亲子颁奖晚会等。
  一片柿子树,从发芽到开花结果,学生们在这里赏柿子、写柿子、画柿子、颂柿子、拍柿子、摘柿子、分柿子、烘柿子、品柿子,生发成一门充满妙趣的特色课程。
  学生们喜欢放风筝,学校就围绕风筝做文章,在4月举办校园风筝节,每年都拓展内容,给学生们创造了快乐新空间。
  “我们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活动,发现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张群发现,一旦确立了“从学生出发”的办学理念,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
  为了让学生学会做风筝,学校专门开设了风筝制作课。学生们互相合作,用竹签扎制龙骨,蒙上塑模、绸布做面,绘上喜欢的图案、颜色,每个细节都是研究课题,像龙骨的对称性、竹签的轻重柔韧、面料的风力承受度等,都让学生们体会到知识的无处不在。因而制作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们学习创造的过程。
  接下来,学校举办风筝展。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风筝都摆放在大厅里,全校师生还有家长都来参观。学生脸上充满了自豪,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各种关于风筝的文化探究活动也开展起来。语文老师组织了风筝故事会、风筝的历史起源讲演、风筝民俗探究、编风筝手抄报,还让学生收集关于风筝的古诗词,开展风筝诗词诵读。科学老师带领学生探究放风筝的天气,测算气流风速,学习风筝飞行原理,让学生了解力学知识。音乐老师教学生唱风筝歌曲,编演风筝舞蹈。一只小小的风筝,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四月春风起,学校举行千人放飞风筝活动。学生们在地上拉着长线,仰脸看着风筝跑啊、喊啊,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校园里有一块闲地,张群带领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开垦耕耘,把这块一亩见方的土地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园子。
  “城里的孩子不知道粮食是怎样长出来的,甚至连蔬菜的种类也分辨不清。有这样一块田地,恰好为孩子们创造了耕作的机会,让孩子们走进田园接地气,自己劳动种种菜、浇浇水、施点肥,观察认识蔬菜瓜果。”在张群眼里,这块园地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就这样,一块菜园子,居然成了学生们的乐园,也成了他们学习的自然课堂。
  这片菜园子,学生们把它叫做“开心农场”。菜园分成36畦,除了低年级,中高年级每个班级认领一畦,每一畦都有自己的名字,像“希望园地”、“勤菜园”、“小青虫乐园”等。学生们在自己的园地里种喜欢的蔬菜,一年三季瓜果飘香。
  有了地,种什么,怎么种也是学问。学生们采集了土样,和老师一起测验土壤的酸碱性质,了解时令节气和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种植的蔬菜品种。菜园里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苗儿,学生们开始观察幼苗的变化,记录蔬菜成长过程。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雄花和雌花的观察研究,生活老师给学生讲解每一种蔬菜的营养价值,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在这里写生画画……
  “我们种的菜吃起来可香了。我喜欢开心农场。”“开心农场里能长出很多蔬菜,在那里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知识。”“人勤地不懒,有劳动才有收获。以后我们种的菜一定会更好。”学生们在日记中表达了开心农场带给自己的另外一种收获。
  如何开展经典诵读,一直是张群思考探索的问题。
  几年前,学校就开始了“日有所诵”活动。但是张群发现,这种单一的诵读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就使诵读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一次,学校举办“走近清明”赛诗会活动,因为学生知道清明节快到了,都充满兴致地搜集有关清明的传说、风俗、民谚、诗歌,结果这场赛诗会举办得非常成功。
  赛事会的成功,一下子触动了张群的灵感和思路。“孩子们喜欢过节,把经典诵读和传统节日结合在一起,既能赋予经典诵读更丰富的内涵,又能丰富诵读的形式。”
  借助节日文化,经典诵读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张群带领老师们以农历节日、节气为线索,把优秀的古典诗文、典范的现代文串联起来,组成多个诵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了诵读校本课程“农历的天空”。课程教材内容分为节日篇、节气篇、季节篇、自然篇等几部分,每一章节既有相关的诵读篇目,又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诵读课程引领学生在农历的天空下诗意地行走。三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桃园,观赏桃花,吟诵有关桃花的诗句,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诵读环境。四月风筝节,学生扎风筝、放风筝,诵读有关风筝的诗词……樱桃节、体育节、中秋节、艺术节、读书节、冰雪节等,学生每个月都过节。一个个节日、一篇篇经典文章把诗意的生活渐渐融入学生的心灵。
  “过节让孩子高兴,所以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举办。当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快乐地参与活动时,我们发现,原先老师们设计的一些教育目标自然而然地就达到了。”张群高兴地说。
(本版摄影 臧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