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优质
发布日期:2014-11-0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966次
本报记者 董国华
去年,济南市市中区启动“集团化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孩子就近享受到了优质教育。今年2月,该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为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新学年,市中教育再发力——“二十七中教育集团”和“舜耕教育集团”接管济南市舜华学校,伟东新都小区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上了好学校。同时,从今年起,该区将连续5年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集团化办学”纵深发展。
财政投入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市中教育有口皆碑,但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与“好学校”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要想补齐市中教育的短板,重点是提升城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该区教育局负责人的思路非常明确。
据介绍,新学年市中区委、区政府将投入1.36亿元实施学校环境优化升级工程。其中,8100万元用于实施“校舍提升项目”,确保全区学校全部达到山东省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4000万元用于“城郊农村学校场地提升项目”,场地全部塑胶化;1000万元用于实施“美丽校园行动”;500万元用于实施“教室空调配备项目”,为全区所有学校普通教室配齐空调。
除优化提升办学条件,市中区还实施弱势群体子女就学保障工程。自今年9月起,市中区免除全区低保和困难家庭学生、城郊农村学校学生的校服费和书本费,并赠送学生安全保险一份和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外实践活动一次。
“集团化办学”凸显“1+1>2”效能
“我过去主要担心新学校管理跟不上,后来听说小学由舜耕小学接管,初中由二十七中接管,就把孩子从别的学区转回来了。”伟东新都小区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了,而且还是名校。
“二十七中和舜耕小学无论师资还是教学管理都有一套成熟的模式,我们将通过‘移植加嫁接’的方式,让舜华学校在高起点起步。”二十七中校长武树滨介绍,总校输出了一支“精锐之师”,选派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新校任执行校长,选拔16名骨干教师到新校任教。
去年,为着力破解“上好学校难”的问题,市中区启动了“集团化办学”模式,打出了名校分身、弱校攀亲、以优带弱的“组合拳”。该区先后投入1.85亿元,组建了20个教育集团(联盟),20所龙头名校带动33所新建校、城郊校、潜力校共同发展。截至目前,全区优质资源覆盖面提高到了81.5%,每年教师交流比例超过集团内教师总数的10%。优质教育资源在市中遍地开花。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打破校际间的壁垒,重在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各成员学校的提升。”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各集团内部实现了资源交流共享,走出一条由表及里的纵深式发展路径。
另外,市中区还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投入300万元启动“云教育”试点工程,建设区域内视频教研平台、“云录播”互动平台和云端资源共享平台,城郊学校、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共享名师、共享课程、共享资源。
内涵提升让学生成为最大受益者
市中区集团内各成员校在共享、共建过程中,找到了各自发展的特色点和增长点,形成了各美其美、一校一品的局面,全区教育质量发展逐步高位均衡。
新学年,市中区投入500万元,在教师素质提升上做文章。他们通过建立区级名师库和教育系统拔尖人才库,力争尽快打造一批省市知名的名师和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还启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项目,与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全面提升干部教师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以培养“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为目标,市中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化实施,积极创设健康、宽松、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据统计,自2010年至今,市中学子在各级青少年艺术类竞赛中获一等奖2000余个,学生科技发明获6000余项国家专利。
如今,让每一所学校自信灵动,让每一位教师成功幸福,让每一名学生快乐成长,让每一位家长舒心满意的美好愿景,已经在市中区教育系统生根、发芽。在未来一个时期,市中教育人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优质均衡发展之路,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