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职:企业冠名班风生水起
发布日期:2014-10-3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486次
本报记者 孙军
“京华钻石班”、“新华锦班”……日前,青岛经济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召开,全校高一、高二共22个班中有15个班成为企业冠名班,冠名班里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实习就业将有保障。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企业进学校办冠名班,已经成为青岛市各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学生刚进学校,企业就通过冠名的方式把这些学生都占下了。
学生愿意进冠名班
记者在青岛经济学校看到,海信集团、利群集团、京华钻石集团、新华锦、医保城、宝岛眼镜公司等40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来到了现场,他们都是来学校提前招人的。“我们跟经济学校合作五六年了,每年都从学校里招聘学生。办冠名班,可以提前锁定一批学生。这样一来,我们就‘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了。我们非常期望与学校密切合作,在学校里开设医保城旗舰店,设立冠名班;店校结合,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适用人才。等到学生毕业时,我们按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学生个人要求就近分配工作,以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青岛医保城董事长马守军说。
在签约仪式上,经济学校15个班级的班长从企业负责人手里接过了冠名班的名牌,15个班分别有了“京华钻石班”、“潮宏基珠宝班”、“新华锦班”、“益青班”、“宝岛眼镜班”等别名。青岛经济学校校长孙焕利告诉记者,中职学校高三学生都到企业顶岗实习去了,此次冠名班占了全校班级总数的近七成。
冠名班成校企合作模式
记者从青岛市各中职学校了解到,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告诉记者:“中职学校与用人企业一体全程合作培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中职、高职和用人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双方的资源深度融合,弥补校企人才供需隔阂,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平台。双方通过‘合作培养、独立考核、责任分担’的机制,使企业融入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走入企业,由此探索建立政、校、企‘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是个很好的尝试。”
记者了解到,在青岛市中职学校,特别是一些工科学校里,校企合作更为紧密,订单式培养让中职生从入校那天起就有了就业的保障。青岛交通职业学校校长牟善伟告诉记者:“企业不仅在学校里设立了冠名班,还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目的就是为了招揽更多的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他还说,“冠名班的学生在掌握通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企业文化和个性化技能培训。实训期间,公司提供生活补贴;实训期满,经考查合格即可被公司录用,享受正式员工待遇。有的企业还会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冠名班学生上课像上班
青岛经济学校校长孙焕利告诉记者,今年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支持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青岛经济学校在市教育局指导下,逐步引进共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项目。场地既可以设在学校,也可以设在企业。校企双方以资金、设备、场地、产品等形式投入,采用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管理。既可以实现生产经营,又可以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告诉记者:“企业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很大。教学计划的调整、车间内先进设备的实习以及学校为鼓励学生而设的各类奖学金,都有利于学生成为优秀技工。为了留住人才,有的企业直接把学生的在校时间也计算进了工龄。这样,上课就相当于上班了。此外,企业每周都派车间的工程师及培训部门负责人来授课,将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进学校。此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水平,也让教师队伍的层次获得了提升。”
青岛均豪物业公司总经理孙信雪告诉记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公司的一些专业人员都会定期到学校里给学生上课,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做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产生忠诚度。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对企业的忠诚度会比较高,工作起来比较稳定。这样的学生肯定比直接从招聘会上招聘的员工更好用。”他还说,“我们公司在城管学校办的冠名班是一次尝试。如果效果好,我们就会扩大冠名班的规模,或者跟更多的学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冠名班学生深受企业喜欢
刘方乾是山东轻工工程学校焊接专业的学生,也是中集集团集装箱公司冠名班的学生。2013年,在高三实习期间,他毫不犹豫地去了中集集团。刘方乾说:“别的学校的学生进企业之后必须参加员工培训,我校的学生都免了。”这是因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学校里就是一门课程,学生早就了解了。中集集团人力资源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冠名班的学生,企业用得特别顺手。对新入职的员工,我们会有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的培训期;而冠名班的学生相当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培训。”该负责人还表示,“焊接工艺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生产安全非常重要,所以企业特别重视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对山东轻工工程学校的冠名班,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了课程表。其中,安全生产这一课就占4学分。你想:学校提前把学生培训好了,我们用着能不顺手吗?”
中职生供不应求
每年11月、12月都是中职学校校园招聘的高峰期。记者从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了解到,从近几年的就业工作情况来看,中职生都供不应求,中职生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本科生。青岛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李一鸥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市中职学校有200多个专业,在校中职生有17.7万人。2008年,全市中职生的就业率为95%;2009年,是96%;今年的相关数据正在统计,估计高达97%。学校和企业联合探索出了冠名班、订单式培养等新的中职办学摸式。一些企业提前预订中职学生,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编后语:
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的,保障就业是中职学校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磁铁。如何让学生具有好的就业去向、能进入实力强的企业,是学校的动力;而对企业而言,如何招到技能人才、如何保证不出现用工荒,更是他们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冠名班、现代学徒制、校企集团化办学、进校建实训基地等成为企业提前进校园抢学生的手段,也成为双方共赢的模式。中职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使中职学生在上学期间就成为准员工,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学习掌握企业核心技能,因此受企业欢迎。同时,中职学生上学即就业,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吸引力。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