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每一名学生

本报记者 宋洪昌 胡乐彪 通讯员 胡杰
  在校生从2006年的240人回升到现在的700人,择校外流的学生纷纷“回流”,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今年9月份,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近几年来,滕州市洪绪镇中心小学这所普通农村学校的办学,经历了从“萧条”到“繁荣”的过程。
  这所农村小学如今办得红火,源于“关注每一名学生”办学理念的提出与办学方式的改变。
  洪绪镇中心小学毗邻滕州城区,距离市直小学较近。前些年,一些家长受“择校热”影响,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入城区学校,致使学校生源大幅度减少。全校学生最少时只有200余人,学校面临着办学的尴尬。
  “学校离城区近,这固然是生源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质量存在问题。”校长崔正茂说。既然质量是根源,那么如何尽快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分析研究,他们从如何利用“人少”的优势出发,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学生教育方式,让每名学生都受到关注,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为此,学校提出了“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理念,打造适应每一名学生的教育。
  “关注每一名学生”理念的落实首先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开始。学校提出建设“四个100%”课堂,即“100%关注,100%互动,100%展示,100%发展”。教师们充分利用班额小的优势,在课堂上实施100%关注,每堂课每名学生至少要有两次发言或展示的机会,尤其重视对“边缘生”的关注,课堂上再也没有不学习、被冷落的学生。
  “改造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对教师们提出的要求。学生全面动起来,“四个100%”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状态。学校为此研究出台了《“四六”动感课堂改革方案》,把班级学习改为小组学习,把个人展示改为小组展示,把评价个人改为评价小组。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上,学生四人或六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根据教师出示的自学指导,先独自学习,或思、或写、或画、或查;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人人发表自己的学习成果,碰撞思想,形成共识。“现在走进每一节课堂,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占据了课堂,成为学习的主角。你会经常看到,只要有一人遇到难题,会有几人探过身子帮助讲解。交流、展示、碰撞,课堂成为一个智慧不断生成的地方,一个个预设不到的精彩,在学生们的互动中生成。”崔正茂高兴地说。
  “自主学习,自我展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每堂课上,学生或小组展示交流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学生可以用互问、解答、辩论、操作、爬黑板、表演等多种形式,把自己的学习探究成果呈现给大家。学生展示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呈现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
  办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学校围绕“100%育人”的理念,设计开发了学科拓展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和社团课程,让每名学生都有发展提升的空间,都有展示个人特长、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科拓展课程包括《剪纸艺术》、《绳彩跃动》、《乒乓飞扬》、《彩色童年》、《经典故事会》等;德育活动课程包括《人生导航》、《一日常规引航》、《节日教育课程》、《心灵港湾》等;社团课程包括志愿者社团、乒乓球社团、花样跳绳社团、美丽童声社团、彩色童年社团、唱亮梦想社团、经典故事会社团、剪纸社团等。《绳彩跃动》起初是选修课程,后来学校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而且活动便捷,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便将其改为公共必修课程,除纳入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外,每周五举行班级大舞台展示,每学期举行1次大型花样跳绳艺术节活动。
    “关注每一名学生”让教师们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走近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学生。在作业布置方面,尽量实行分层作业,为学生提供“菜单式”选择。对学生的作业,尽可能做到100%当堂面批,让每名学生都接受有针对性的“零距离”辅导。四年级一名男生酷爱乒乓球,放学后经常与同学比试。学校注意到这部分学生的爱好,及时开发了校本课程《乒乓飞扬》,建起了20个乒乓球台和一道30米长的“乒乓墙”。如今,打乒乓球成了很多学生喜欢的活动。班主任姜秋云老师为了增加与学生交往和接触的机会,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里,和班里36名学生“朝夕相处”。她创造了“五分钟自我教育”,每天拿出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们交流思想,深受学生们的喜欢。
  “在这里,孩子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位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在这里上学,他感到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