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转”出的活力
发布日期:2014-10-0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022次
本报记者 宋洪昌
“教研员们同我们越来越近了。”“教研员们对我们的指导越来越多了。”“教研员对我们学校的发展出了不少力。”在青州市,提起有关教研员的话题,从教师到校长都有不少的话要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教研员有了改变,与过去不一样了。
引发这种改变的,是青州市教育局近年来全力推进的教研室教研职能转型改革:通过改变工作机制,重新对职能进行定位,为教师和学校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促进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教研工作“接地气”
“一定要‘接地气’。”这是青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每位教研员提出的工作要求。
过去,教研员的活动半径大多集中在城区学校或者乡镇中心学校范围,偏远的乡村学校里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过去,教研员恐怕10年也到不了我们学校一次。”一位偏远乡村学校的校长说。他们很希望教研员能够深入他们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专业指导。
基层学校对教研员提供专业指导的期待,对教研工作范式的改变提出了要求。为此,教研室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改变方式和理念,深入最基层的学校,走到每一所基层学校里去。
真正深入最基层的学校,与校长教师进行深度交流,教研员们切身感受到了学校的迫切需求。一所所学校跑下来,他们发现了偏远村小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缺少音乐、美术教师,连开齐课程都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他们就开始了非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教学的培训研究,指导教师如何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上音乐、美术课,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学校现状和师资条件,最大限度地推进课程实施的路子。
为学校提供订单式服务
如何及时帮助学校、教师解决教学中随时出现的新问题?2013年4月,青州市教研室启动了“订单式教研服务”活动。
所谓“订单式教研服务”,就是基层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需要的服务项目内容,教研室则根据学校的要求,组织人员到学校跟进指导。仅2013年5月份,教研室就接受学校订单式邀约服务29次,涉及23所学校,派出教研员46人次。
地处青州市最北端的农村小学高柳镇阳河小学在订单中提到:“面对全新的品德教材,如何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是一个教学难题。希望教研员能够帮助解决。”收到订单邀约后,教研室联系相关骨干教师,通过上示范课这一“现身说法”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科教研员郝兴敏还专门对该镇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并提出了中肯的教学建议。
“今年中考物理试题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计划进行初中物理实验方面的专题训练,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所初中学校提出了这样的“订单”。教研室就根据这一需求,同该校的物理学科教师进行交流研究,深受教师和学校的欢迎。
服务方式的改变,让学校和教师感受到了教研员指导的重要价值。弥河镇教研室的陈明山说:“这种服务方式想学校之所想,避免了以前笼统的、泛泛的、大而全的视导。”
“诊断式教学视导”
为学校发展助力
传统的教学视导往往只重视“视”,即重听课评课、常规检查,而淡化了“导”,即指导、引导学校和教师解决问题、拓宽思路。为此,青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实行“诊断式教学视导”,即在视导过程中不只是将发现的问题抛给学校算完,而是与学校、教师一起诊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台账,做好后期跟踪指导与服务,同时还帮助学校理清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
2013年5月,小学科的教研员们在庙子镇七庄小学视导期间,发现该校没有办学特色,于是教研员与他们诚恳交谈,使他们认识到村小照样可打造特色、创新发展。一段时间之后,七庄小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初见成效,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称赞。
像这样的诊断式视导,青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每年都全面开展一次,全市115所小学、33所初中、7所高中,教研员都要去,村小和教学点一个不漏。他们还实行“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每名教研员联系两所学校,定期到学校指导工作,为学校提供一对一跟踪服务。
研究课题来自于学校
真正深入基层,改变工作方式,不仅让青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教研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教师的需求与困惑,也让教研员们发现了不少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所高中学校向教研员提出了一个他们一直想解决但是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培养优等生”。学校有了这种需要,教研员就提供智力服务,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这是一种双赢。”对这种既能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水平通过课题研究得到提升的做法,教研员们很是认同。
他们提出,“学校的问题就是教研员的研究课题”,并通过这种研究提升为学校服务的水平。有的学校提出:“为什么有的学生高一的时候成绩好,但是到了高二、高三出现下滑?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三年学习的一贯性?”还有的学校提出:“如何编制高效优质的教学案?”……这些问题,都被相关学科的教研员当作自己的研究课题。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达不到的时候,他们就借用外部的资源,请专家或者名师来帮助学校。
“这一模式务实高效,不讲空话、套话,针对性强,我们非常欢迎。”东夏初中校长韩志大说。
教研员自己先“下水”
要更好地为学校服务,教研员首先要具备服务的能力。
但是,长期以来,教研员忽视自身的提高与发展,存在“吃老本”的问题。多数教研员都是从优秀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但是时间长了,脱离课堂教学,研究能力和意识弱化了,不能站在高处,从理念和行动上切实给予教师引领。
于是,“教研员上下水课制度”开始在青州实行。该局规定,从教研室领导班子成员到一般教研员,不论年龄、资历,每个人每年都要到农村学校上一节高水平的示范课,并将其纳入教研员年度考核。
“老师们非常欢迎。”教研员郝永感慨地说,“平时主要听老师讲课,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多。过去听了老师的课,给老师点评和指导,有的老师可能会不服气,说‘你教还不一定比我讲得好呢’。现在自己上课了,有说服力,让老师感到教研员对老师提出的要求自己首先做到了。”
为了让每位教研员有这种“说服力”,教研室为教研员搭建起各种平台,促进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发展。平台之一:“读书氧吧”。每周一下午下班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全体教研员徜徉于“读书氧吧”,开展好书推介、美文赏析、读书汇报、交流心得等活动。平台之二:“百家讲坛”。这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研员可以畅谈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可以汇报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说一说自己成长或助推学校、教师发展的感悟。平台之三:“主任荐读”。为增强读书学习的针对性,教研室专门编印了“主任荐读”,由主任定期向教研员和名师推荐阅读经典美文、精辟论述、报刊文章,引领教研员站在教改的最前沿。
“这也是教研员自身的一种转型。当教研员自身和教研室的职能实现了转型,教研工作就更有了生机活力。”青州市教育局局长徐继中如是说。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