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职教永攀登

本报记者 胡乐彪 通讯员 贾传玲
  从普教转战到职教,从负责招生到负责就业,从抓学校内涵提升到注重特色发展,他不畏艰难,逐个破解,开创了一条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他,就是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中职)建设工程培养人选、枣庄市职业中专校长褚福贞。
不改革便没有出路
  2006年,褚福贞卸任枣庄三中总务处主任,到市职业中专担任校长一职。那时,学生招不上来,学校管理跟不上去,学生毕业后无处就业。这些问题让刚刚上任的褚福贞一度感到头疼。但是,褚福贞没有退缩。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褚福贞面对全校师生,明确指出:“学校要发展,必须走改革之路。否则,便没有出路。”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纲领”:以重点专业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服务枣庄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创建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中职一流名校。
  2008年5月,在褚福贞的主持下,枣庄市职业中专开始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改革。以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3个重点专业为载体,聘请行业或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等人员建立重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市场调研,并根据行业发展、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职业能力更新等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课程统整、单元教学设计和总体教学设计、打造精品课堂三个阶段,共形成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校本教材及教学设计22本。这些凝聚众人智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后很快结出了硕果,使学校的教学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在第二年11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交流会上,我们上报的4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被大会予以展示、交流,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褚福贞说,也就是从那时起,学校的知名度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提升。
打铁须得自身硬
  在枣庄市职业中专,几乎所有的师生都知道褚福贞爱学习。他不仅坚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而且更注重向身边的人和事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坚持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在读书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每年,褚校长撰写2本读书笔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并出版1~2本教育管理专著。”枣庄市职业中专办公室主任刘新国告诉记者,这些是褚福贞的“必修课”。
  在他的影响下,教师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有了空余时间,教师们不是编写校本教材,就是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学校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兼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计划”和“专业团队建设计划”等一系列计划,通过“评、聘、培、训、考、引”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褚福贞还组织建立了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打造了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为就业打开“希望之门”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瞄准市场需求的教育。近年来,枣庄市职业中专通过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每年都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或就业,为每个学生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2008年,褚福贞带领教师们到江苏省南京市安置毕业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听说昆山市一些大型企业招收大量技术工人,就急忙赶往昆山。通过考察,学校和喜玛诺(昆山)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输送员工的协议,并把这些公司定为重点培训基地。
  “我在这里一个月平均能领到3000元工资。感谢学校领导为我提供了这么理想的实习环境和场所!”在江苏昆山喜玛诺公司带薪实习的枣庄市职业中专学生闫宁对记者高兴地说道。
  目前,该校已累计安排1000余名学生到南京统宝光电有限公司、喜玛诺(昆山)有限公司、翊腾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安普泰科(青岛)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或直接就业,累计创收达200余万元。
  为让毕业生“适销对路”,褚福贞每年都会安排专人进行市场调研。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专业调整,确保专业建设与社会所需“无缝对接”。“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居全市同类中职学校前列。”枣庄市职业中专就业实习处负责人宋文告诉记者。
  褚福贞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他说:“去年,我们已成功跻身第三批国家中职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今年,学校由老城区迁到了新城区。如果能把握好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枣庄职专定会迎来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