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下一盘作业改革的大棋

本报记者 李妍
  作业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做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是个不争的事实。实践证明,面对这个全社会关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任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或者抓单一环节或者小区域内的改革都难以奏效,甚至会走入“表面减负——实际加负”或者“减负——加负——减负——加负”的怪圈。
  烟台市把中小学生作业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建设和规范教师行为两方面打通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从而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
  应该说,中小学作业负担过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考、高考的压力过大。只有这根“金箍”释放出一定的空间,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才能真正降低对通过作业提高成绩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烟台市对初中学生实施基础素养评价制度,2012年,烟台市改革中考政策,初中学业考试科目总分由原来的1050分调减为830分,2013年调减为825分。烟台市通过完善考试科目结构,减少考试分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早在2007年,烟台市就开始布局作业改革这盘棋。2012年,《烟台市初中作业基本规范》的出台为烟台市整体作业改革建章立制。《规范》详细规定了作业的总量、“必做+选做”模式及作业备课制度、审查监测制度、作业公告问责制度等,让所有学校和教师明确了应该如何布置作业及作业考核办法。
  正所谓:“纲举”而“目张”。有了《规范》后,烟台市大刀阔斧地做起了作业改革的“加减法”。对于作业总量的控制,使得各科老师必须减掉过度训练和无效、低效的作业,减少了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和无序状态。而作业在量减少的同时,必然要求质的提高。将作业纳入教师备课系统,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强对作业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深入研究。
  烟台市在作业改革中有一条清晰的“底线”,那就是作业备课制度、审查制度、监测制度和作业公告问责制度。这些制度强有力地保证了作业改革的有效性。作业备课要体现在教案中,各科作业由学科教研组组长或级部主任负责签字批准并交教务处存档。各学校要求作业公告,作业的监测结果与学校年终督导考评成绩挂钩,市教育局对违规的学校进行问责,把作业实施评价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体系。
  应该看到,烟台市的作业改革不但是一种“限制”,更是一种“挑战”。在减掉作业量的同时,教师要提高作业设计和布置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有作业“减负”和课堂“高效”并行不悖,作业改革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综合来看,烟台市的作业改革胜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作业管理制度,胜在一个较大区域内的整体行政推动,胜在厘清了作业改革与教研教学管理的内在关系,这样,一盘通盘考虑的大棋才会真正取得多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