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教师34年的库区坚守
发布日期:2014-07-2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716次
本报记者 孙世杰
姚家山甫,高密市最西边的一个库区村,在峡山水库的东沿。姚家山甫小学就在村子西头。
学校只有2个老师,其中1个还兼着学校负责人;有38个学生,有2个年级班。无论怎么看,姚家山甫小学都是全市最小的学校。
正是在这里,刘相彪和刘瑞梅——这对53岁的夫妻教师,同甘共苦,潜心教书,坚守了34年。
“人家说我们这里是夫妻学校”
1980年,刘相彪被分配到高家山甫小学,开始了库区教育生涯。
不久,邻村的姚家山甫腾出2排土打墙房子,办起了学校。1984年,刘相彪和妻子刘瑞梅一起调到姚家山甫小学。
“当时,学校连院墙都没有,周围都是棉槐荆棘,水库边是一片沼泽。夏天,蚊虫特别多。冬天生土炉子,烟呛得人不敢进,等烟散出去才能上课。为了保暖,后窗用泥堵上,前窗用报纸封上。教室里昏暗暗的。那个年代,我们不觉得苦。”刘相彪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也就在这一年,全县掀起全民办教育的热潮。姚家山甫村民拆除“黑屋子”,挖土采石,建了18间教室,并围上院墙。从此,学校开始有了样子。
后来,乡政府把附近村庄的孩子集中过来,姚家山甫小学成为完全小学,有100多名学生、6名教师。
“那段时间,是学校人气最旺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四、五年级的学生合并到乡中心小学。再后来,小学开始设英语课,由于这里没有英语老师,三年级的学生也迁走了,就剩下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就只留下我们两个人。”刘相彪不胜感慨地说。
从此,学校就成了刘相彪夫妻的家,里里外外全靠两个人操持。刘相彪还兼任负责人。教学实行包班制,一人负责一个年级班,体育课合班上。晚上除了备课、批改作业,刘相彪还得处理学校事务,因此经常忙到深夜。每天一大早,刘相彪就起床,扫院子、除草、修剪花木、维修桌凳。如果干不完,就留到周六、周日。
有一个星期六,上级来检查,事先没打招呼到了学校,却找不到刘相彪了。后来才发现,他正光着脊梁挖学生厕所。刘相彪擦一把汗,“嘿嘿”笑着说:“没办法。”
在群众和学生家长眼里,刘相彪就是一个铁人。30多年风雨沧桑,再多再大的困难他都扛过来了。
“这些娃就是俺家的孩子”
刘相彪是当地人,刘瑞梅的娘家就在姚家山甫,二人与附近的村民和孩子都特别熟。34年了,他们教的学生当上了爸妈,又开始教学生的孩子。一个个家庭里的两代人见了刘相彪夫妇都叫老师。
放学了,刘相彪和刘瑞梅把学生领到校门口,挨个送到家长手里。学生摆着小手向老师道别:“爷爷再见!”“奶奶再见!”
刘瑞梅笑呵呵地说:“娃们习惯这样叫,我们也爱听,感到特别亲。这么多年了,我们觉着这些娃就是俺家的孩子。”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有的穿反了衣服,扣错了扣子;有的坐不住,上着课就钻到桌子底下去了。刘瑞梅既当老师又当妈,挨个学生教,经常做梦给学生剪指甲、梳头发。最糟糕的是,有的学生闹肚子,拉了一裤子。刘瑞梅赶紧给学生洗屁股,并跑回家拿来儿子的裤子给学生换上,再把学生的脏裤子洗净。刘瑞梅还养成了每天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放学时嘱咐学生天热了减衣服,天冷穿厚衣,下雨要打伞。
每个教室门口都晒着一排整齐、干净的小鞋子。记者问刘相彪:“摆这些鞋子做什么?”刘瑞梅接过话来,笑着说:“这些都是学生的。在上学路上,学生常把鞋子弄得沾满泥巴,小脚又脏又臭,教室里有怪味。我就想了个办法:让每个学生带来一双鞋子,我每隔几天就给他们洗一次。学生到了学校,先洗洗脚,换上干净鞋子,再进教室。这样做,目的是教学生讲卫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刘瑞梅到底为学生洗了多少双鞋子?
两个人同时上课,没法集体搞教研。但是,刘相彪自有办法:夫妻二人在一起吃饭或打扫校园时,就商量教学和学生的事儿。拿刘相彪的话来说,就是:“拉拉呱儿,打打谱。学生不多,一天研究一个,很快就数落透了。”
正是在这种“拉呱式”教研中,刘相彪和刘瑞梅创造出了很多管用的土办法。
譬如“木片法”。二位老师找来木片,涂上墨,写上不同的拼音或者数字。每天发给学生几张“木片作业”,让他们带回家熟读。第二天,小组与小组相互检查,交换木片。这样,几轮下来,学生就把拼音和数字记熟了。
譬如“刻画法”。用枝条作笔,教学生在地上刻画难写的拼音、汉字。有个女学生怎么也不会写拼音,刘瑞梅就用这个办法。老师在地面上写拼音,让学生仿描。这个学生描了半个月,把拼音全学会了。
譬如“故事法”。小学生爱听故事,刘相彪和刘瑞梅就用故事来激励学生。如果学生听课认真,作业做得好,老师就讲一个故事。他们还发动学生讲故事,谁讲得好就发给谁“故事大王”奖状。这样一来,学生上课专心了。
譬如“筛子法”。对于课堂知识点,他们让每个学生都过关,一个也不能少。
说来难以置信,这样一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学质量检测始终在全乡领先。
“这里总得有人坚持下去”
有一年,上级要把刘相彪调到另一所学校,刘相彪却不愿意走。原因是,他深深地依恋着这里。
一个学生舍不得刘相彪,拽着他的手说:“老师,您不走不行吗?”刘相彪说:“傻孩子,这事老师自己决定不了。”学生一听这话,“哇哇”大哭起来。这哭声惊动了众多村民,村民们都劝刘老师留下来。村支书姚中俊握着刘相彪的手,说:“老刘啊,为了村里的孩子,你就留下吧!我来协调上边的关系。”刘相彪看着乡亲们,含泪对学生说:“好孩子,老师不走!”最后,乡党委书记亲自协调,让刘相彪继续留在姚家山甫小学。后来,还发生了几次调动工作的事,但是刘相彪坚决不走了。
2012年,学校得到政府投资和企业家捐资共30万元,推倒了旧房子,重建了12间标准化教室,并且配置了新图书、新课桌凳、电视机,还硬化了校园里的道路,修整了操场,绿化了校园,新建了大门。
对此,刘相彪很满足。他说:“校园越来越漂亮了。”更让刘相彪高兴的是,从前年开始,学校来了新教师。
“我希望青年教师能留下来。”刘相彪说,“我们快退休了。这里总得有人坚持下去。”
记者在告别两位令人尊敬的老师时再次回望校园,只见旗台的上方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