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目的和目标看翻转课堂

诸城市文化路小学 王洪珍
  前段时间,笔者同几位教师一起前往某中学学习,重点关注了该校的翻转课堂。
  该校将一个学科的全部课时分为“自学课”、“练习课”两大类,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程序是先上一节自学课,再上一节练习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工具是导学案和微课。
  该校使用导学案辅助学生自学已有10年时间。多数导学案在寒暑假期间集中编好,每份导学案上都有自学目标、重点内容、自学方法和练习题,从编写到使用都比较成熟。微课则是2013年9月开始实验,2014年3月才推广的视频工具。教师们把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录制成五六分钟长的短小视频,放到一个公共网络平台上,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可以下载学习,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不受课堂上教师讲解次数的限制。如果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就能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可以不看微课;如果只看教材不能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可以看微课上老师的讲解,直到学会为止。有了导学案和微课,学生不需要教师讲解就可以比较有效地自学教材了。
  在该校,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很投入,尤其是在“自学质疑课”上,他们一会儿对着课本读读画画写写,一会儿埋头做自学案,一会儿打开平板电脑看微课,有时跟身边的同学交流几句,不停地忙碌着。老师在学生身边转来转去,偶尔也对学生指点一下。学生对学习流程非常熟悉,操作相当熟练,不需老师要求就会自主学习每一个题目。
  在羡慕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之余,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困惑:该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实施翻转课堂的目的是什么?通过翻转课堂,学生获得了是什么?
  笔者观察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做题,自学课上做导学案上的题,训练课上做训练案上的题和老师另外提供的题。这种以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做题准确率应该有效。但除此之外呢?
  笔者已经到该校观课两次了,看了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5位教师10节课,每位教师的“自学质疑课”流程都是完全相同的,“训练展示课”也一样,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所有学科的同一种课型上均按相同的流程学习。这种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肯定无法适合每一门学科的特点,不能满足每一门学科的需要。一种学习方法,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科特点,满足学科需要,能是科学的吗?学生每天学习10个小时,一年250多天都按两种课型、10个环节来学习,像流水线一样,如何保持兴趣和激情?
  在这样的流水线上,教师的价值导向是什么呢?
  笔者看了几个学科的导学案,上面有许多的知识点(考点)和题目,也提示了学习方法,却是指导学生如何理解知识、运用方法,而不是如何寻找方法、发现知识。可见老师备课就是从教材上找出一个个的知识点,再把这些知识点编成导学案上的练习题和微课。
  在该校,笔者看到,学生自学就是做导学案、看微课。学生在努力地学习,只是在认识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却没有去发现问题、寻求方法、探究知识、发现知识,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笔者发现,该校实施翻转课堂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考试能力,大面积提高中考和高考成绩。
  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会打下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养成一些好的自学习惯,获得一些自学的能力,但只是一些做题的能力、考试的能力。
  该校的翻转课堂,翻转的是知识,而不是学习方式。内在学习方式的变革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上。其实,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补弱,让跟不上进度的学生通过视频学会知识;后来的推广应用也是针对知识学习,为了帮助更多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那么,小学实施翻转课堂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怎么做呢?
  学校在教学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和健全的人格,不管使用什么方式,都应该有利于学生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小学实施翻转课堂必须更加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完整落实,绝不能为了达成知识目标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落实。
  弄清楚实施翻转课堂的目的、目标后,学校还要分析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翻转课堂是通过一对一网络终端来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是有网络终端或其他可看视频的电子载体。如果把自学环节放在课外,学生家里必须有网络终端;如果把自学环节放到课内,学校必须提供或学生自带可移动终端设备,还要整体规划学习时间。另外,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也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前提。
  学校在弄明白“为什么”、“行不行”等问题后,才可以考虑“怎么做”的问题。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想想“为什么”。在朝向终点的同时多回望一下起点,你会走得直一些、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