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 牛同和 牛秀丽
  为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真正培养起自学、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学习能力,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们学校在六、七年级开展了翻转课堂的实验研究。在且学且思且行中,我们的翻转课堂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与困惑。
  尽管对研究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学校不具备翻转课堂所需要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和硬件设施怎么办?
  到翻转课堂实验学校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校均是一些硬件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学校,专门建立了翻转课堂交互式网络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人人配备电子书包……相比之下,我们的硬件设施或是不完备,或是根本就没有。如何推进翻转课堂的实施?经过研讨,我们认为,翻转课堂确实需要先进的条件,但更需要“先教后学”的先进理念。立足实际,因陋就简,我们同样可以实施翻转课堂。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我们就把“微课”放到学校的网站上,放到班级的博客上,学生同样可以在家观看;学生家里不能上网,甚至没有计算机,我们可以利用学校计算机教室让学生自主观看“微课”;利用班级博客、QQ群,师生同样可以互动交流。只有“翻转”我们的理念,才能“翻转”我们的课堂。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差,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能够适应翻转课堂吗?
  我们放慢脚步,在方法上进行有效指导,在内容上选择那些适合“翻转”且学生能够“翻转”的进行尝试,先实验后铺开。实施之初,我们先课内“翻”强化指导与训练,后课外“翻”注重习惯与能力培养,使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施。课内“翻”:将“自学质疑”这一本应置于课外的环节纳入课内,与“训练展示”一起统筹灵活安排课时,加强对学生“自学质疑”与“训练展示”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翻转课堂本质上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差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课前,学困生自主学习不主动;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班内展示评价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学困生只是被动的听众。这种局面必然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翻转课堂“人人参与,全员发展”的初衷。怎么办?
  课外,我们采取家校联动的方式,建立每日自主学习评价制度,由家长、学生进行他评和自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我们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按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划分4人或6人合作小组,并安排座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建立结对帮教制度和组内讨论交流制度,确保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参与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的机会;班内交流展示时,按问题难易程度安排中等生和学困生进行汇报,优等生进行点评总结。建立小组竞争机制,从小组交流、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改错等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分量化,开展合作小组星级评价,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小组内的合作,达到面向每一个学生,人人主动学习、发展的目标。
    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说,各学校基本具备制作微课的条件;经过培训,教师能够掌握制作微课的基本方法。但在具体制作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把微课录制成了浓缩的课堂,或是做成了导学案中自学检测或习题的标准答案。这些都背离了微课的本质。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课时难点的准确定位,是保证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微课不是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前置学习,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是教材教学内容,而是在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教材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的某一知识点,要本着“四点”(重点、难点、盲点、易错易混点)的原则来选微课“点”。根据学科和课时内容特点,一课时内设计1~2个微课。一个好的微课要聚焦一个“点”来设计,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突出思维与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微课制作时长以5分钟左右为宜,原则上控制在8分钟以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是否观看微课以及观看的次数,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学习。
  五、实施翻转课堂,学生需要在课外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观看微课,完成达标自测,进行巩固练习。这样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实施前教师的顾虑,也是实施之初出现的实际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加强研究,精准选择微课的“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微课时长,以10分钟左右为宜。这样,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巩固练习课内完成,课业负担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