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15-10-1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430次
本报讯(记者 孙荣光)近日,历时三个多月的首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经过校赛、海选赛、复活赛、金奖银奖决赛和冠亚季军决赛5个环节的激烈角逐,大赛最终决出金奖16项、银奖44项、铜奖78项。
“本届比赛让我惊喜交加。高兴的是,通过本届比赛,我省大学生展现出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这个群体中卧虎藏龙,推出了大量优秀创业项目;令人吃惊的是,很多参赛项目已受到社会的认可,比如已有海外公司有意500万美金投资获得金奖的济宁医学院的参赛项目‘秒视’,同样获得金奖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参赛项目‘萝卜兼职’也获得了500万元人民币的风投意向……”谈起本届大赛,山东省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霞难掩兴奋之情。
据了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面向群体为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攻读学位的学生),旨在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赛分为创意组和实践组,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项目。
为保障比赛环节的“科学高效、公平公正”,组委会建立了科学的评审专家工作机制。评审专家来自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投资机构,其中投资机构和企业专家超过三分之二;实行专家监督员派遣制度,派遣监督员全程参与专家评审;每轮评审前对专家进行严格培训,明确评审要求和评审纪律;专家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专家分组及评审项目全部通过抽签随机确定;专家现场评审期间,手机全部上缴,最大程度地减少外界因素干扰。
为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组别、不同类型项目质量的平衡,确保所有项目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组委会创新性设立了项目复活赛机制。据统计,全部省赛期间,仅各类复活赛就进行了6轮。同时,从海选环节开始,对竞赛过程进行了全程录像监控,防止学生替赛等作弊行为,促进专家公平公正开展评审工作。截至目前,没有人对大赛结果提出复议,项目落选大学生都心服口服。
本届大赛的评审专家组对赛事的组织和大学生们的一个个“金点子”交口称赞,答辩现场甚至有“风投”顾问当场请求注资,共同参与项目的后续合作开发。有专家表示,本次大赛是符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高水平、高质量赛事。此项赛事搭建起了一个沟通交流平台,一方面为初涉创业之路的大学生找到了投资的渠道,助力大学生成功创业,另一方面也为投资人找到了好项目,可谓“双赢”。总体来说,进入决赛的参赛项目都比较优秀,反映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但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一些优秀的创意作为上市运作项目还有瑕疵,需要进一步孵化和完善,这就更突显出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参赛团队,他们关心的除了比赛名次,讨论更多的是大学生创业之路能否走下去、到底怎么走?小王是山东大学的大四毕业生,他的团队项目“俺不挂”荣获大赛实践组金奖。为了圆自己的创业梦,他和团队成员已经投入30多万元,甚至还因此和其他3名队员放弃了学校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一度让亲友觉得难以理解。团队项目获得金奖,受到了“风投”公司的关注,用行动赢得了亲友的支持。他说,这次比赛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创业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作为组织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李霞为大赛能吸引全省各高校2665个项目、1万多人参与而深受鼓舞。同时,她表示,从比赛中还能看到我省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省各高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了很多工作,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产生了显著的效果。此项赛事重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将自己的创新创意积极转化为实际项目和创业成果,努力让学生的比赛项目产生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赛后,组委会将专门组织推介活动,通过网站推介、现场推介、个别对接等多种方式,为大赛项目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使更多的项目获得社会投资,推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群体,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又有闯劲,如果能够把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完全调动起来,将推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