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实验学校构建“成长共同体”
发布日期:2015-07-2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147次
本报通讯员 高伟 记者 廉德忠
平阴县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小学32个班、初中36个班,在校学生3500名。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这所学校精心构建了三个“成长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自主组团、快乐成长
王友明是平阴县实验学校初二(3)班的学生,学期之初被推选为小组长。他根据班里的“选将”规则,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在不同的量化区间里各确定一人,成立四人的“成长共同体”。“共同体”一确定,不止学习上是一个整体,课下表现、班级活动等各方面都要捆绑在一起,用学生们自己的话说,是“荣辱与共”了。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学校通过在班内“高配型选将、自主性组团”的方式,由学生自主组成“成长共同体”。各班对共同体实行“捆绑式量化”、“发展性奖励”,并将考核评价结果填入学生成长报告册,综合运用于学生毕业操行等。校长蒋晓莉认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运行,就是有效利用“学生个体差异”这一教育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在小团队环境里实现自主管理与他律的有效结合,成就每个学生。
教师成长共同体:集“众力”“众智”,抱团成长
平阴县实验学校共有260余名教职员工,平均年龄35岁,近30%的教师教龄不过3年。如何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该校确立了用“众力”、集“众智”,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策略。他们建立了以备课组、教研组、“青蓝对子”为单位的学科研究共同体,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管理共同体,统称为“教师成长共同体”。刚参加工作的马业静老师和刑珍老师结成了师徒对子,一年下来,她的课很快褪去了新教师的青涩,受到学生欢迎。获得济南市优质课一等奖的青年教师张坤感慨地说:“我们的‘共同体’,既有专业上的领路人,还有我爱情的‘大媒人’。我非常幸运,非常幸福!”
为了发挥“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众智”效益,该校在小学部实行了“专题式集体备课”,在初中部开展了“导学案模式”教学实验。他们打破年级和学科的界限,由教师们自发申报、自由组团成立了17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这种基于共同困惑、共同关注、共同愿景、共同发展需要的抱团方式,有效整合了校本教师资源,促进了教师团队的成长和发展。两年来,学校有1人获全国优质课评选二等奖,4人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7人获济南市优质课一等奖,32名教师获得县“教学能手”称号。
家校责任共同体:进驻学校,参与管理事务
日前,平阴县实验学校举办了首届摄影摄像作品展。家委会主任刘秀丽看着一幅幅家长、教师和学生的作品感慨道:“学校成立虽然只有两年,但我们觉得已经和学校一起走过很长一段路了。”她的感慨不无道理。学校建校伊始就组建了班级和年级层面的家委会,运行一个学期后即成立了学校层面的家委会。学校为家委会专门开辟了办公室和会议室,家委会成员根据安排轮流进驻学校工作。该校制定的《平阴县实验学校家委会工作制度》,对于家委会如何参与学校管理,如何组织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如何发挥桥梁作用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在平阴县实验学校,凡是学校重要工作和活动都有家长参与见证。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到海棠园、黄河岸边亲子远足,梦想季职业体验活动,家长大课堂活动,学校一日体验活动,饭菜品尝与食堂监督活动等,均由家委会与学校合作或自主举办。谈起这些,蒋晓莉认为:家长的参与和见证,使学校工作找到了同盟军和支持者。当学校和家长、社会抱团,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谋划时,我们的学生肯定是幸福的、快乐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也必定是满意的,而学校也收获了更多的点赞。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