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发布日期:2015-07-2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728次
孟庆旭 范宗武 邵学伦 陈志浩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推进的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教育的施政纲领,是教育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是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教育综合改革是总体谋划、顶层设计、综合施策,要认真研究教育的诸多综合性课题,如办学体制问题、工作机制问题、教育制度问题等,也包括对教育现代化的设计和谋划。要针对加强德育、强化体育、改进美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寻求治理之策。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重视和研究教育体制的问题。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要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要研究公办教育重在普惠性,民办教育重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的办学服务功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能以公办教育挤压民办教育,不能对民办教育采取歧视性政策;应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出资捐资办学,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发展民办教育。在发展民办教育的问题上一定要有科学理性的思维,既要大力发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也要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让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导评估,保证民办教育沿着健康轨道发展。二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能力。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职责。省级政府要统筹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依法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管理义务教育的责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强化市级政府在协调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的责任,支持市级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在中央和省两级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大框架下,进一步完善省域内省市共建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改革教育的管理方式,重视和研究教育体系建设和机制问题。要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科学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扩大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分段贯通培养试点。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开展;制定落实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健全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多元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教育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必须重视和研究教育的制度建设。推进教育制度建设,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符合教育规律、先进、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制度,是学校依法行使自主管理的依据。要进一步推进依法制定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学学校章程。在学校章程制定中,既要遵循法律,符合理性与常识,又要通过公开、民主的程序,保证师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要规范管理权力,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进信息公开,健全民主监督,依法办学,形成平等、自由、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要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校、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减少和严格规范对高等学校的行政审批,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要积极稳妥地开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普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分类考试。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改革模式。实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应克服随意性、短视性,要长远规划,形成科学、适用、刚性、使用周期较长的制度,以制度引领改革,以制度规范改革,以制度促进改革,以制度巩固改革成效。
教育现代化进程既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也是一个长远目标。说它是阶段性目标,是因为有一个2020年实现目标的预期。说它是长远目标,是因为教育现代化始终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革,是一个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永无止境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讲,综合改革必将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过程,应该是也必然是教育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