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改革创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本报讯(记者 赵云福)近年来,潍坊市以建设地市中首个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不断加大职教改革创新和投入力度,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制度改革,多项改革探索在全省、全国领先。在省内,潍坊市率先实现全部县市职教中心学校达到国家示范校标准和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率先保障市属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的生均拨款水平达到辖区内本科院校标准,率先进行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衔接分段培养试点,率先实现普职学生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率先由政府牵头成立10个市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强教先强师
以技能大赛促教师专业发展
  职教发展,教师为本。为了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潍坊市每年都积极组织职业院校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培养出一批名师。在省教育厅2013年公布的“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中职类)名单上,潍坊市分别上榜6名、17名,分别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该市先后有347名职业院校教师获得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其中23名教师荣获特等奖。
  潍坊市还建立了特聘技能教师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为职业院校设立100个特聘技能教师岗位,并且从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每年组织职业院校选派骨干校长、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近三年来,该市职业院校先后有467名校长和教师赴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培训,有234名国外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潍坊授课。去年,该市又出台了《潍坊市中职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进一步提高中职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仅去年一年,该市职业院校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的教师就达1113人。目前,在该市中职学校里,“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例达到78.1%。
党政主导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创新发展”的基础工程和“科教兴潍”的战略重点来抓,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市委、市政府分别建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和以市长为召集人的驻潍高校(主要是高职院校)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体制不顺”问题。
  目前,该市职业院校资产总值超过100亿元。中心城区实施多元投资办学和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先后有8所职业院校异地新建;所辖8个县市都建设了高标准的职教中心,总占地面积为8767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96万平方米,8县市的中职学校都达到了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和山东省规范化中职学校标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分别被授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称号,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潍坊市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姻、抱团发展,探索出了包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院校参股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校企联盟集团发展、技术服务合作攻关等多种模式,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该市的职业院校已与23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组建了纺织、软件、畜牧3个省级职教集团和现代服务、化工、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等9个市级职教集团。
  在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潍坊市目前又规划了山东(潍坊)海洋科技大学园建设项目,探索建设混合所有制形式下的集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新型海洋科技园区。目前,潍坊市政府已与中国海洋大学、深圳大学、潍坊学院等多所高校签订协议,整合高校的海洋、航空等相关专业,加快建设步伐。
以人为本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潍坊市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方面,主要实现了两大突破。
  一是突破了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早在2013年,潍坊市8所中高职院校的10个专业就率先承担了山东省首批中职与本科“3+4”、高职与本科“3+2”贯通衔接人才培养试点任务,录取学生660人,录取的学生成绩分别高于全市普通高中最低录取线和二本最低录取线。去年,试点录取人数增加到980人。11所驻潍高职院校全部实行五年一贯制和单独招生。
  二是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潍坊市出台了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贯通实施方案,该市9所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在初中、高中开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每学年分别不少于36课时、18课时。而且,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去年,共有62名中职学生提出转学申请,有130名普高学生转学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此外,潍坊市还大力支持驻潍职业院校“以创业促进就业”,出台了支持驻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政策。市财政投入500万元,支持潍坊学院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今年,该市继续扩大扶持力度,在市属三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技师学院总投入2000万元,支持高职学生接受创业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