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片“智慧课堂”新天地

本报记者 胡怀旭 通讯员 任明忠
    高中学校如何实施教育信息化,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淄博市第一中学在引进上海易教智慧云平台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打造出了一片“智慧课堂”新天地。
学习资源免费提供
  淄博一中把信息化教学改革列为“一号工程”,选配精干人员成立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办公室,实施项目管理,高效有序推进。
  从2013年11月开始,学校先后安排19批150人次外出学习考察12所学校,聆听全国知名专家的报告,逐渐明晰了创新路径:以先进的课堂信息交互系统为支撑,以平板电脑为应用平台,探索构建“智慧课堂”。
  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出资采购软件平台和无线覆盖设施,自主研发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带平板电脑,免费使用平台和资源。经过多方考察,2014年8月,上海易教智慧教学云平台中标。当年11月25日,淄博一中易教智慧教学云平台正式启用,2014级30个班全部实现了“一对一”学习。
“唱戏”还要靠自己
    “硬件平台有了,‘唱戏’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该校易教平台数据管理负责人盖晓琳老师告诉记者。
    智慧教学云平台的打造关键是资源库建设。该校坚持走“校建为主,外购为辅”的路子,在购买“教学大师”等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微课录制等工作,引导教师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微课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以学科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资源建设校本化。
  微课视频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头戏”。微课一般时长为5分钟,要把知识点、难点精准呈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张艳芳老师在尝试微课视频制作后说:“平板1分钟,后台10年功。”
   现在,淄博一中掀起的“微课热”,已成为教师教学的“新常态”。目前,该校教师录制的微课资源已达万余件,并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着。这些微课资源使信息化与课程结合得更紧密。
“主角”还要给学生
  信息化的“智慧课堂”究竟带来了什么?
  “课的容量大了,内容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全过程参与进来了。”该校教师单丹丹说。她是语文教师。借助云平台,她把自己的课上得“海阔天空”。在教授《项链》一课时,课前预习,学生借助平台,了解文本背景、莫泊桑其他相关作品甚至莫泊桑小说研究的相关资料等,各取所需。课堂上进行片段写作,学生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教师同步点评,实时呈现,针对性强。课后,每名学生的作文片段都作为原始数据,被保存到学校课程资源库中。“现在一节课的容量是以前的几倍,要像以前那样印学案、放投影、收作业,简直不可想象。”单丹丹说。
  全新的课堂设计、全新的互动平台、全新的教学方式,触动了师生一个又一个兴奋点:屏幕广播——让教学信息瞬间直达;涂鸦功能——让文字在平板上流光溢彩;拍照上传——让学情得到最真实的呈现;即时统计——让课堂重点明确,聚焦难点,直击要害。
   “一台平板电脑,就是一个无限的世界。每一节课,我们都处于一种参与和探索的状态。我们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则更像一位导演,引领我们畅游学海。”高一(25)班学生刘明新说。
    学习平台拓展,学习方式嬗变,学习时空转换,“智慧课堂”所带来的变革正不断推动着淄博一中的教育教学飞跃发展。
    据淄博一中校长高雪长介绍,根据规划,2016年8月,淄博一中3个级部90个教室将全部实现高密度无线覆盖,全校学生实现“一对一”学习。未来还要探索中美课程远程互动,让“智慧课堂”走向国际化。